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茂名石化研究院有机和精细化工研究室 加速突围核心技术 练就科研奇兵

2025年04月2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亚培 杨 峥
16.8K

茂名石化研究院有机和精细化工研究室现有员工42人,博士39人,承担集团公司“十条龙”攻关项目1项,先后攻克mPAO(聚α烯烃)、异壬酸两项核心技术,被评为2024年度中国石化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张亚培 杨 峥

    “最近天气预报会降温,提醒装置操作人员注意检查过滤系统,确保连续满负荷生产。”在茂名石化研究院有机和精细化工研究室办公室,李禄建叮嘱助手李叶思跟踪好装置生产情况和技术指标。

    距离mPAO中试装置开车成功已3年,作为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李禄建每天都关注着装置,在实验室和装置间奔走。在他眼里,加快创新速度,研发生产出更多牌号的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是头等大事。

    这支平均年龄33岁的年轻团队,在李禄建主任带领下,相继用7年和3年突破mPAO(聚α烯烃)、异壬酸两项核心技术,练出科研奇兵,创造了自主创新的拳头产品。

    2016年春,面对国内mPAO生产技术的空白,李禄建领衔出征,开展高黏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mPAO生产技术自主研发。“这是国内有机化学领域的无人区,但我们必须闯出一条路!”他暗下决心。这位无机化学专业出身的博士,毅然签下立项书,开始了跨界突围战。

    李禄建深知,这样的项目,从立项到工业化,至少需要10年时间,可他决意走出一条科研加速度之路!没有文献参考,他就从反应机理入手逐个试错;缺乏实验条件,他背着行囊跨省开展研究。历经700余天奋战,他带领团队突破小试技术。接着,他们想方设法在茂名搭建起实验装置继续攻关。

    历经7年攻关,mPAO中试装置于2022年1月开车成功,填补国内空白,助力中国石化成为国际上第二家能够生产超高黏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的企业。

    2021年,团队启动异壬酸成套生产技术研发,由赵金波博士挂帅。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团队进行了288次实验686次测试,完成小试研究,14个月完成中试研究,16个月获总部工业化批复,不断刷新技术研发速度。

    装置建设阶段,团队未雨绸缪。大家白天进行实验室模试,夜间编写方案,周末培训操作工。2024年9月,装置完成机械竣工,进入装置开车阶段,13名博士“跨界”考取外操证,与操作工一起改流程,进行水冲洗,加快开车进程。

    2024年11月13日,异壬酸装置顺利产出合格产品,产品清亮、透明,各项指标与进口产品相当,标志着央企首套自主研发的异壬酸工业化装置成功落地!

    “需求在哪儿,我们的课题就在哪儿。”创新团队乘胜追击,每日穿梭于装置与实验室,联合产销部门加速产品迭代,目前已成功研发7个mPAO牌号产品,异壬酸产品稳定优质。

    “科研攻关就要和时间赛跑”已成为团队成员的口头禅。从7年磨剑到3年破茧,这支科研奇兵正以创新加速度,在“油转特”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