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刘劲松 从一线走出来的“工人院士”

扎根一线29年,刘劲松指导石化系统内临氢装置开停工30余次,组织实施20余项技术改造和生产优化,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6700余万元。
2025年04月2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支咪咪 张明慧
16.8K

刘劲松,197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燕山石化炼油厂中压加氢装置工段长,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军人

    支咪咪 张明慧

    刘劲松的头衔有很多: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军人……但他最喜欢的还是炼油厂中压加氢装置工段长这个身份,那份扎根一线的踏实感,一如29年前。

    与所得荣誉相比,刘劲松看起来十分质朴。一米七几的个子,灰白短发略显凌乱,浅蓝色工装却笔挺如新。

    “当工人,就要当最好的工人。”20岁的刘劲松穿上工装的那一天,在心里默默立下职业目标。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新装置,他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每天泡在现场研究工艺流程图和操作规程。

    “当时,大家都有一股子干劲儿,赶着学、比着干。”刘劲松记得,经过几个月的钻研,他们这群年轻技工摸清了装置的运行规律,成功实现了中压加氢装置的首次开车。

    日复一日的设备巡检和操作实践,让刘劲松对加氢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开始不满足于单纯按规程操作,主动查阅专业书籍,研究加氢精制、柴油裂化等工艺原理,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28岁那年,刘劲松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加氢裂化装置操作工赛场上摘得铜牌。“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接踵而至,周遭劝他转向管理岗的声音也愈发频繁。“我就想守在装置旁,把手里的活儿干好。”刘劲松有着自己的坚持。

    精益求精,不止于技术的锤炼,更是一种精神的感染力。刘劲松用他的扎实技能和专注执着,吸引着志同道合的人。

    2017年5月,刘劲松创新工作室成立,专门攻关加氢装置技术难题。

    工作室成立以来,刘劲松带领团队围绕“油转特”、流程优化开展技术革新工作。截至2025年1月,工作室已成功指导石化系统内临氢装置开停工30余次,组织实施20余项技术改造和生产优化,累计为企业创造效益6700余万元。工作室还以“传帮带”为纽带,编制28份加氢行业基础培训材料、《炼油新员工实操手册》等专业书籍,为行业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在北京冬奥会氢能保供项目中,面对PSA(变压吸附技术)运行领域的全新挑战,刘劲松带领团队日夜攻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装置所生产的氢气,成功点燃鸟巢主火炬,实现冬奥史上首次火炬零碳排放。

    2022年底,刘劲松荣获中华技能大奖,这是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最高奖励,获奖者也被誉为“工人院士”,刘劲松向“最好的工人”又迈进了一步。

    如今,刘劲松依然守着装置,带着团队处理参数、调试设备,工装口袋里还揣着未写完的培训手册……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