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南京工程中东公司沙特东部第二工程项目部以精细管理打造精品工程
打出组合拳,以口碑赢市场版图2025年04月1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 舒
●李 舒 3月25日,南京工程中东公司沙特东部第二工程项目部EPC总承包的沙特阿美压缩机工程提前30天完成FEED验证,顺利提交30%设计文件,设计方案得到了甲方的全面验证和确认。 从最初的零星施工项目到如今的PC项目、EPC项目协同推进,纷至沓来的项目订单是对项目团队最有力的认可。自2019年进入沙特阿美公司拉斯坦努拉区域市场以来,该项目团队已高质量完成13个项目建设,并再次将炼厂服务框架合同延续至2025年底。 满分服务获得市场认可 2019年初,为破解拉斯坦努拉区域工程服务项目发展瓶颈,南京工程中东公司组建了沙特东部第二工程项目部。作为中东地区最大的炼厂之一,拉斯坦努拉炼厂已投运超过70年。早在10年前,沙特阿美公司便计划对全厂消防系统工程进行改造升级,但因原始图纸缺失等原因导致施工难度极大。 作为最早到现场的团队成员之一,时任项目经理沈超回忆道:“这个项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当时业主甚至拿不出一张完整图纸,现场的消防管线错综复杂。最初3个月,我们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定位管线走向上,进度一度滞后。” 为尽快解决复杂情况,沈超每天往返车间之中,白天协调设计变更,晚上组织研究合同和管理模式。他还创新建立了“共享”模式,打破不同单项合同和作业班组之间的壁垒,动态调配施工班组和机械设备,让人员和资源根据需求高效流动,实现了施工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最终,项目团队用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原计划1年的工作任务。过硬的技术能力和满分服务转化为市场认可。在完成拉斯坦努拉炼厂改造后,业主主动将相邻的朱阿马炼厂升级改造项目交由他们实施,同时增加了采购工作内容。 2024年底,项目团队成功中标厂区压缩机项目,这也是他们首次承接的总承包项目。“我们正努力提质提效,从设计源头把控质量与成本。”项目负责人徐美学坚定地说道。 “我们选择将总承包合同授予中国石化,源自他们在此前合作中展现的实力和经验,希望未来双方开展更多合作。”2024年底,在压缩机项目签约仪式上,项目团队再次获得拉斯坦努拉炼厂炼油事业部部长贾拉·亚米的称赞。 以风险管控筑牢工程生命线 对项目团队而言,项目执行是一场风险管控的持久战。中东公司副总经理、时任项目经营经理游俊德翻开笔记密布的合同文本回忆道:“专业能力不仅体现在施工上,更需要对照合同条款保护自身权益。” 为应对各种复杂情况,项目部建立“技术+经营”管理体系,逐条梳理合同条款与分项工程目录。在核查消防设备清单时,游俊德发现防撞柱在图纸与合同中的表述存在差异、单价相差悬殊。他翻查相关规范要求,比对设计标准图集,依据框架协议条款,成功为项目争取到339万沙特里亚尔的费用追加。 5年来,项目团队累计在子项调整、工程量变更等273项内容上实现合同增额超7000万沙特里亚尔。他们还通过加大框架合同承接力度、引进动态分析软件、建立专项数据库等措施,系统防范投标风险。如今,项目部签订的每份合同都经过15项风险筛查,保证整体利益最大化。 “在海外市场,既要严守契约精神,又要随时应急响应,这正是长期合作的基础。”在游俊德眼中,从一根管线到一纸合同,每个环节都需要双重守护。 激励机制锻造外籍攻坚力量 项目施工高峰期时的外籍员工占比高达98%,如何充分发挥外籍员工的能力成为项目部的重要课题。为提升关键岗位外籍员工工效,项目部打破传统模式,将计划统计与分层管理落实到施工全过程,制定“定额工效+超额激励”机制,按工种建立分类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直接挂钩。同时,通过班组劳动竞赛、技能之星评选等激励机制,实现“以赛促效”。 孟加拉国籍安装班组长侯赛因是劳动竞赛的佼佼者,他的班组因连续3个月排名第一,全员奖金上浮20%。翻开外籍员工培养台账,施工部经理范赛杰仔细介绍道:“目前,已有18名外籍员工从普工成长为班组长,管理着占项目总人数90%的属地化队伍。” 受到激励的侯赛因在休息日也利用预制场资源为组员讲解管道、钢结构组对技巧。这位在中国石化工作8年的“洋老师”,已培养出12名合格管工。“公司不仅教会了我技术,也让我养成了标准化作业思维。”侯赛因感激地说。 为鼓励更多外籍员工成长成才,项目部不断优化班组建制,让中外籍班组同台竞技,并选拔优秀外籍队长进入班组长储备库,通过“理论+实操”双重考核后正式任职。在3月底顺利完工的蒸汽透平发电项目中,外籍班组独立完成85%的管道预制工作,焊接一次合格率达99.3%。 从“干得了”到“干得好”,外籍班组已成为项目攻坚的重要力量。通过构建“培养-考核-晋升”一体化成长路径,外籍班组人均工效提升40%,助力团队连续2年获得沙特阿美承包商安全考核最高评分,在所有承包商中排名第一。 承担社会责任,搭建中沙友谊桥 在达曼市第24小学的教室内,一群孩子正用手指轻触平板电脑屏幕,跟着中文发音软件一字一句地读“你好,中国”。2023年春季,项目部在该校发起“爱心助学、点亮心灵”公益活动,向困难学生捐赠平板电脑和文具。孩子们的感谢信中满含真挚情谊,有的用阿拉伯语写满祝福,有的尝试用汉字写下“谢谢”。 项目部将社会责任深度融入日常管理,定期评估社区需求,搭建起企业与当地的“民心桥”。斋月期间,联合当地社区向有需要的家庭赠送600份食品礼包。积极开展传播环保理念的“减塑行动”,累计清理项目周边塑料垃圾2.3吨,获得社区环保委员会会长桑卡拉高度认可:“中国石化的环保行动不仅使社区面貌焕然一新,还通过垃圾分类回收行动提高了居民们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我们希望在打造精品工程的同时,为‘绿色中东’计划尽一份力。”项目经理赵云指着营地内攀满围栏的三角梅说道。10年前这里黄沙漫天,如今采用滴灌技术种植耐旱植物,营地绿化率超过40%,也吸引大量鸟类筑巢、野猫栖息。 2024年,项目部被中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馆评为“沙特优秀中资项目”,多名员工获评中沙友好合作先进工作者。这份认可也在营地花园里生根发芽——中沙籍员工共植的椰枣树已抽出新的枝条,跨越文化的根系连接着丝路两端的梦想与希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