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碳排放双控条件下节能仍是炼油行业降碳重点2025年04月1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周建华
问:炼油行业节能降碳对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有何重要意义? 答:炼油行业是石油化学工业的龙头,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当前,炼油行业面临产品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挑战,随着“油转化”“油转特”进程加快,碳排放总量正处于“达峰”前的决战期。总体来看,我国炼油行业仍存在装置利用效率偏低、企业间技术水平差异大、节能降碳潜力大的特点。推动炼油行业节能降碳,是从源头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提升行业竞争力、助推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2024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72.3%,原油进口金额约2.31万亿元,占全年进口贸易总额的12.56%,能源安全潜在风险较大。炼油行业大力实施节能降碳,有助于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更能通过低碳产品标准的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助力绿色贸易体系的构建,对其他高耗能行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问:此次4家入选典型案例的炼油企业,有什么共性经验?对推动行业节能降碳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此次入选典型案例的青岛炼化、燕山石化、镇海炼化、茂名石化,在节能降碳措施上的共性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企业站位高,对节能降碳的意义认识深、能效水平先进,都是“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的积极实践者;二是按体系思维做事,将单体节能项目全面融入全流程节能工作,局部能效和整体能效深度融合;三是所有实施的项目均有较好的节能降碳效果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他们的经验对推动炼油行业节能降碳有重要意义。从行业角度讲,4家企业所做工作都是顺应当下炼油行业的节能降碳形势,在国家下发的《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完成的。炼油事业部也据此组织出版了《炼油节能降碳技术实例汇编》供企业学习、参考。从企业角度讲,这些优秀案例和经验验证了“工艺革新+装备升级+智能管控”三位一体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为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造模板,给行业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样板,为实现“炼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30%”的目标提供了可量化的技术路线。 4家企业所采用的能效提升技术和管理措施,实施的前提均是在企业建立涵盖工艺、设备专业和管理等多维度节能降碳体系,关键是精细化管理、注重全流程优化和系统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问:随着国家对节能降碳的要求不断提高,炼油企业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答:随着国家、行业对节能降碳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我们的控制指标已由能耗双控改为碳排放双控,但节能仍是降碳的重点、仍是源头降碳的关键措施。由此,中国石化积极落实《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推进炼油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重点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工艺技术集成耦合为支撑,推进炼化流程集约化改造,实现节能降碳。重点攻关炼油领域突破性节能降碳技术,推进先进工艺研发及绿色催化体系产业化应用。加速构建炼化一体化产业格局,通过集约化布局实现上下游物料互供平衡。系统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通过大型热电联产等技术替代高碳燃料,推进电驱系统替代蒸汽透平工程,建立绿氢规模化应用场景,实现能源动力清洁化再造。积极试点应用节能新技术,包括余热发电、余热产汽、催化裂化装置余热产高压蒸汽、内燃机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等。 二是以“老旧设备更新”为契机,构建全方位能效管控体系,加强能效源头管理。“一企一策”推进存量资产升级改造,提升装置能效水平,逐步淘汰低效老旧装置。推进炼油能效提升工程,重点包括:通用设备能效升级,推动锅炉、电机等关键设备全面达到节能级能效标准;推广缠绕管等高效换热器、工艺流程集成优化,通过换热网络全面集成、加热炉燃烧控制强化及催化烟机提效改造,实现装置层面能效提升;能源系统联合管控,强化余热余压梯级利用与精馏系统能效优化,探索蒸汽电力联供模式。 三是实施全流程优化,提升整体能效水平。结合能源、资源可获得性和利用效率,开展全流程产品结构和装置负荷优化;持续开展全厂氢气、燃料系统优化,提高氢气利用率,优化燃料气结构;结合全厂流程,合理安排二次物料加工路线。在加工量和产品结构相对确定的前提下,对低效高耗能装置、设备进行改造,降低能耗、物耗。开展核心装置节能优化攻关,如针对加氢装置,强化传质技术应用效果,研究应用新型高效加氢反应器内构件、节能型加氢技术开发及催化剂级配优化、航煤液相加氢-常减压装置深度耦合等技术;针对催化裂化装置,加大催化裂化降生焦催化剂开发力度和做好催化剂应用场景匹配等。 四是配合国家政策做好新能源消化吸纳。践行自备电站“以汽定电”的理念,降低化石燃料消耗;因地制宜建设光伏和风力发电项目,减少化石燃料电力消耗;积极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电力,做好低碳、零碳电力消纳工作。结合蒸汽平衡和自备电站平衡做好汽改电工作,研究解决动设备汽改电过程存在的长周期运行安全风险问题。做好电代燃料、电代加热蒸汽、绿电制氢和化石燃料制氢的耦合研究和试点工作。 五是数字化赋能能源管理,推动炼厂全要素数智转型。加快推进数字化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构建覆盖电力、蒸汽、氢气等能源介质的智能综合管理平台。建立用能与碳排放数据协同管理体系,深化数字孪生技术集成应用。全面推动炼化企业数智转型升级,重点包括:通过全流程优化提升能效水平,依托动态建模实现资源动态化配置,借助智能算法构建智慧化决策支持,形成具备自感知、自优化、自决策能力的现代化智能炼厂体系。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