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孟向明 执着创新解难题

孟向明,以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传奇;以无畏的创新精神,攻克行业难题,推动技术革新;以无私的胸怀,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石油技能人才。
2025年04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 迪
16.8K

孟向明,197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现河庄采油管理区采油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王 迪

    上技校时孟向明就觉得当一名石油工人特别光荣,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石油工人。

    1993年的冬天,19岁的孟向明被分配到胜利油田所辖的乐安油田驻守井场。一张单人床、一个工具包就是他的全部天地。白天跟着师傅在零下15摄氏度的井场调参校表,夜里裹着棉大衣随时应对设备“罢工”,沾满油污的工作日志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老师傅的每个检修动作。当同龄人还在适应油田生活时,入职仅半年的孟向明,已凭着爱岗敬业当上了班长。

    光有敬业精神还不够,孟向明深知技术才是立身之本。工作不满一年,这个闷头钻研的年轻人便崭露头角:先在采油矿技术比武中摘得铜牌,3个月后又在采油厂技术比赛中跻身前三名。当同龄人还在熟悉设备时,他已能从游梁式抽油机的异常振动中听出尾轴承螺栓松动。

    凭着这股钻劲,孟向明从普通技工成长为胜利油田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常对徒弟说:“创新就是盯着问题找答案。”

    2008年,面对困扰行业30年的减速箱漏油难题,他带着团队在井场蹲守3个月,经历22次失败后,终于研发出分体式密封装置,将维修时间从两小时压缩到15分钟,这项技术在油田推广了1098套。

    翻开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30年积累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为满足新型电机的结构和特点,他带领油田20余名革新能手,对8个不同类型的拔轮器取长补短,设计出新型拔轮器,有效解决现场操作难题。参与推广在线功图计量、油井智能连续加药装置等新技术、新工艺,主持研发“智能巡检与控制关键技术”等11项独有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每项成果都对应着油井旁上百次的试验记录。

    如今已是8所院校客座教授的他,依然保持着现场教学的习惯。在井场上,他手把手教徒弟调节盘根盒压力:“手感觉到微颤就要调整,误差不能超过半圈。”经他培养的108名技术骨干中,67人成为技师,24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徒弟张凤玲还在去年刚拿下全国行业技能竞赛金牌。

    “技术要写在设备上,刻在人心里。”孟向明把工作室墙上的59张专利证书看作新起点。最近,他正带领团队攻关智能诊断系统,准备利用数字化手段为生产一线解决更多难题。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