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深地一号”顺北尖刀班 让青春在大漠最深处扎根

他们用青春丈量大地深度,凭热血浇筑能源长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以“大漠荒志向不荒,风沙大决心更大”的忠诚坚守,创造了全口径“百人百万吨”的能源奇迹,向地球深部进军。
2025年04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学仁 沈以钊
16.8K

李学仁 沈以钊

3月26日,塔克拉玛干沙漠遭遇特大沙尘暴,地处沙漠腹地的西北油田顺北油气田,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在被沙丘包围的井场上,几个穿着红工装的身影来回穿梭奔忙。顺北尖刀班班长刘守朝带领巡检人员逐一检查井口电磁加热装置运行情况。这是一口低温井,看着井口温度缓慢上升,刘守朝脸上露出了笑容。经过一个多小时风沙洗礼,他黝黑的脸庞变成了灰白色,嘴巴里都是沙子。

“相对于一年200多天的风沙,我们更担心油井出现异常。”刘守朝说道。

顺北尖刀班共有青年员工22名,平均年龄31岁。他们管理的油井井况复杂,有些井超高温,井口温度达到90摄氏度,超过了管线的极限;有些井超低温,井温在零下几十摄氏度,井口频繁发生冻堵;有些井超高压和高含硫化氢,在井口巡检作业“步步惊心”。

“作为尖刀班,我们不仅是一支冲锋队,更是创新攻坚队。”刘守朝经常这样鼓舞尖刀班成员。

刘守朝是西北油田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技师,善于带领尖刀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他们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用循环降温水箱解决了井口高温难题;通过自动取样器解决了高气油比油井取样难问题;通过发明新型油嘴套,解决了140型井口换油嘴难题。

3年来,尖刀班获得创新成果累计100余项,其中42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创效3000余万元,有效破解了“深地一号”开发中遇到的一系列生产难题,实现了安全无事故的目标。

随着油田发展,尖刀班管理的区域越来越大。“我们不需要把队伍做大,却可以把胳膊伸长”。尖刀班积极探索智能化赋能的“厂直管班站”新型管理模式。

他们将传统金字塔结构碾平成作战网格,将一个班组管一片的模式化整为零,把有效力量精准投射到5个条带的关键节点上,形成独立的作战单元,生产指挥中心直接下达指令,现场处置和管理效率提升70%以上。

自成立以来,顺北尖刀班管理的井数从6口增至50余口,油气当量年均增加44万吨,累产超670万吨,相当于一座中型油气田的规模,人均产量、人均利润等指标名列行业前茅,成为油公司模式下全口径“百人百万吨”的先行示范区。

这支队伍先后获得中国石化“优秀青年突击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油气勘探开发劳动和技能竞赛先进集体及“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称号。成绩的背后,是他们用忘我拼搏书写的能源之歌;荣誉的背后,是他们用智慧在万米深地刻下的青春印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