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刘庆胜 15年坚守首站铸辉煌刘庆胜扎根一线15年,是中国石化首座LNG接收站实现千万吨级保供体量的工程尖兵;他25个月不间断驻守现场,牵头完成了世界最大、国内首台27万立方米LNG储罐建设任务,创造了“工期最短、质量最优、国产化程度最高”的纪录。2025年04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卓然 郑浩南 刘亚南
王卓然 郑浩南 刘亚南 在刘庆胜身上,总能感受到踌躇满志的豪情。 2010年,大学毕业后,刘庆胜加入了天然气分公司,投身中国石化首座LNG接收站——青岛LNG接收站的建设工作。 “刚来这里的时候,到处都是池塘和树林,吃饭要翻两座土坡,很多人都望而却步,我却觉得这里非常务实团结,大家都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说起当年的情形,刘庆胜的眼中满是怀念,“十几年过去了,这一点始终没有变。” 随着青岛LNG接收站先后完成三个阶段的工程建设任务,刘庆胜在这片热土上奋斗了近15年。在三期气化设施建设过程中,项目部需要在3个月内完成13万寸径的低温管道焊接,涉及4万道焊口。“那是我干项目以来压力最大的一次,这么多道焊口,投产时稍有不慎都有可能造成事故”。面对较平时增长6倍的日焊接量,刘庆胜带领项目部及各参建单位2200个小时不舍昼夜驻守现场,组织了90次现场对接会,全力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最终,三期气化外输设施顺利投用,4万道焊口没有一道发生泄漏。 2022年5月17日,国内首台27万立方米LNG储罐即将开始气压升顶作业。由于是储罐建设过程中风险最高的关键节点,许多人都十分忐忑,而刘庆胜却格外平静:“我们将气顶升作业的200余项条件逐一进行了确认,为了这两个小时的作业,我们已经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我相信一定能够成功。” 自信源于踏实的付出。多年的工程建设经验,让刘庆胜有着更加清晰的项目管理思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青岛LNG接收站项目累计获得20项施工创新、20项设计创新及8项部级工法,形成LNG接收站建设管理汇编,提炼出1358项优化措施,为同类项目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他还先后组织完成了国内首台国产BOG压缩机、罐顶起重机、大口径低温调节阀等国产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助力中国石化LNG接收站设备国产化率由50%提升到95%,并在采购周期缩短三分之一的基础上降低成本50%,走出了一条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