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李春树 匠心铸就“大国重器”

作为我国石化设备领域的权威专家,李春树带领团队攻克世界最大60英寸乙烯裂解气阀、12万吨/年制氢装置大型余热锅炉国产化等“卡脖子”技术,为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作出突出贡献。
2025年04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祁晓娇 张训棣
16.8K

李春树,196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天津石化设备顾问,入选中国化工学会弘扬科学家精神“本领域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祁晓娇 张训棣

3月的渤海湾畔,天津南港乙烯装置如钢铁巨人般巍然矗立。李春树站在装置前,眼含深情——这套代表中国石化国产化程度最高水平的装置,凝聚着他和团队无数个日夜的心血。

天津南港乙烯项目是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作为项目执行经理兼质量总监,李春树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中国第一”——20万吨单炉膛裂解炉等十余项“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实现了诸多重大装备国产化首研首发,一举将大型乙烯项目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至新高度。其中,李春树牵头研制的世界最大口径乙烯装置裂解气大阀,入选第三批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使我国裂解气阀制造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近20年间,李春树先后参与完成我国两套大乙烯项目建设,致力于重大装备国产化攻关,为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作出突出贡献。

2007年,正值天津石化百万吨级大型乙烯项目启动之初,一个严峻的挑战摆在李春树面前:大型低温乙烯球罐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没有核心技术,就永远受制于人。”李春树带领攻关团队立下军令状,誓要突破“卡脖子”技术。

那段日子,李春树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凌晨,桌上被翻得卷边的外文资料里,夹着密密麻麻的便签。经过上百次材料试验和工艺改进,李春树带领技术团队最终攻克大型低温乙烯球罐国产化难题。这项突破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更为国家节省外汇2亿美元。

李春树深知,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我们的要求越明确、越严格,装置今后的安全就越有保障”。

每一次飞行检查,看工艺卡片、查焊接记录、对照实物求证……李春树仔细验证每一个关键点。一次,他发现一道焊缝颜色些许偏深,凭经验判断可能是焊接线能量过大,立即要求查看工艺卡片,“电流小、余高小不行,说明有焊不透的地方;电流大、余高大也不行,焊接接头就会有组织粗大,可能影响正常运行”。这一番操作,令在场的人无不惊叹,更折服于他的精细严谨。

近乎苛刻的标准,换来的是管道施工焊缝近99%的探伤一次合格率,更创造了天津南港乙烯项目开车“零泄漏、零冷紧、零热紧”的行业标杆,质量指标创出国内同类大项目一流绩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