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时间年轮2025年04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单旭泽
单旭泽 这是一个以34年为长度讲述的故事。 在沙漠腹地顺中22斜井施工现场,郭江丽手脚麻利,正在进行碳酸盐岩分析工作。她用粗糙的手在干着最精细的活儿,像第一次一样小心翼翼,如最后一次般饱含深情。 34年录井生涯,征战165口标杆井,年均驻疆300天,经手过超1000万个录井数据,个个精准。对郭江丽而言,这几个数字的背后,是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还有很多靠热爱和坚持支撑的漫长时光。她没有炫目的荣誉,有的只是漫长的录井时光。 郭江丽是经纬公司西南测控公司新疆项目部的一名录井地质工程师。她个高肤黑、温柔耐心,虽然腼腆,却让她有了极强的亲和力。 “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天,都是录井工作的倒计时。”在沙尘中,郭江丽依然笑意盈盈。 今年10月,她就要退休了。只是,郭江丽还不想离场。 1991年,21岁的郭江丽攥着石油技术学校毕业证书,在分配志愿表上重重写下“东北”。这个在湘江边吃剁椒长大的姑娘,把母亲塞进行李里的腊肉掏出来,换成了两罐辣酱。 在东北工区的芦席棚里,她的铝制饭盒总泛着暗红的油光。零下30摄氏度的井场上,工友们啃着冻出冰碴儿的窝头,她却把硬馒头掰成块,在搪瓷缸里浇上滚水,挖一勺辣酱搅成糊糊。“咯是湖南版的羊肉泡馍嘞!”她呵着白气说笑,油点子溅在冻僵的工服前襟,结成星星点点的红冰晶。 夏天的辽河蒸腾着水汽,男工们光着膀子扎进河里冲凉时,她就和其他女工一起把河水晒热后简单冲洗。母亲寄的第五个包裹里,辣椒酱罐子间夹着件新衬衣,粉底白花的样式在井场格外扎眼。她把它压在枕头下当床单,每晚枕着淡淡的樟脑丸味入眠——那是长江流域潮湿的、皱巴巴的乡愁。 在家里从没吃过的苦,郭江丽嚼嚼咽下。 她用心记住师傅的每一句话,仔细揣摩师傅的每一个动作,一项项工作流程,在反复的工作实践中熟能生巧,把师傅压箱底的绝活儿全部学到手,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采集工。 井场的日与夜,区别只是用太阳照明,还是用灯光照明。轰隆隆作响的钻机24小时不停钻进。 在东北井场上历练了10年,技术功底在那时得到了打磨。郭江丽无论是技术、经验,还是心理,都已达到一名优秀录井工的标准。 2000年,因新疆工区人员紧张,郭江丽前往西北大漠。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黄沙,炙热的阳光,简陋的营房,还有那令人窒息的孤独。最初的适应期异常艰难。白天,她要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工作,汗水浸透了工服;夜晚,她蜷缩在板房里,听着呼啸的风声入眠。但是,郭江丽就如一棵红柳,面对风沙肆虐,把根牢牢扎住,再也没换过地方。 2001年4月,郭江丽在塔河油田桑东地区的一口重点探井沙101井施工。 春天,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了井场。狂风呼啸,黄沙漫天,能见度不足一米。郭江丽顶着狂风,艰难地走向仪器房。沙子打在脸上生疼,她几乎睁不开眼,但依然坚持完成了数据记录和仪器检查。回到宿舍时,她的耳朵、鼻子、头发里全是沙子。 一天午后,紧盯录井参数的郭江丽发现屏幕上的气测值冲到了100%!她奔出录井房,把情况和钻井方沟通。当时钻头正高速钻进,钻井方说再观察一下。 这事非同小可,在郭江丽的坚持下,钻井方认真查看,终于在设计范围外的地层发现了丰富的油气显示。这让甲方惊喜不已,郭江丽和录井队员们获得了甲方颁发的重大油气突破奖和1000元奖金。 “细心,敢说,这湘妹子真行!”面对大家的夸奖,郭江丽笑道:“刀快是磨出来的,技术过硬是练出来的。” 这大概是郭江丽录井生涯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但事实上,高光时刻是一个瞬间,而生活是连绵不断的。 郭江丽一路走来,时间并非围绕高光建立的,无论在获奖之前还是之后,都要一口井一口井地干,一堆岩屑一堆岩屑地晾,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录,然后在这日复一日的寻找与选择中,成为期待中的自己。 郭江丽很少主动争取什么。“做就完了,事儿上见。”她憋着一口气,能干出十分,就不给到九分。 “工作做得很细,有时想得比队长都周到,是我合作过的最细心的地质工程师。”录井队长杨祝艳和黄苏华都非常认可她。 石油、骆驼刺、胡杨、红柳……见证了她的成长与付出。 对郭江丽来说,录井本身有最大的吸引力,每一口井都充满新鲜感,探索并展现亿万年前的油气层的一生——“是非常过瘾的一件事”。 新到一口井,她会感受天气,感受环境,感受钻机的轰鸣声,甚至在搬迁设备的车上,感受风的温度和味道。在8平方米营房里的8人上下铺,铺好床后,每天枕着钻机的轰鸣入睡,郭江丽感觉心里很踏实。 随着录井新技术的推广,全自动智能岩屑捞洗机开始在工区试验,准确性更高,采集更精准。34年,从最初的手工记录到现在的智能化录井,从几千米的浅井到近万米的超深井,郭江丽见证了我国录井行业的飞速发展。 郭江丽奋战的塔里木盆地,每年源源不断采出数百亿立方米天然气。磅礴的气流通过西气东输能源大动脉输向160多个大中城市,温暖近4亿人口。这份温暖,也通向她远在湖南的家。 郭江丽把大部分时间给了录井工作,陪伴女儿的时间太少。她会在下班后,就着昏黄的灯光,用绕满毛线的竹针编织思念。沙粒轻叩窗棂的夜里,哼着家乡小调织就的不仅是针脚细密的毛衣,更是石油人对远方女儿无法言说的柔情——每一圈毛线都缠绕着歉疚,每一道纹路都沉淀着牵挂。 “生活的标准不在别人眼里,是在自己心里。”虽然工作在沙漠井场,看似满身尘土和油渍,郭江丽却有着剔透、清醒、自由而不被裹挟的一颗心。 休假时,郭江丽会在轮台逛街买衣服,根据不同的心情搭配一些配饰,风格丰富而多元。她觉得,此刻,要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站在顺北的沙漠里,55岁的郭江丽和21岁那年一样,当初的心气没变,她更加坚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她身上有一种温柔的力量。”从最初的采集工到操作员、现场大班,再到如今的地质工程师,看到她在录井的各个岗位上松弛、自信、游刃有余,很多青工在她身上获得了力量。 “揽世间温柔,以深情回敬。感恩岁月赐予,每一刻都值得细细珍藏。”春晚的热曲《世界赠予我的》,让郭江丽想起了自己的录井一生。在一个熠熠的时间年轮中,世界赠予她的是霜雪、烈日和风沙,但她却在这片荒漠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来自经纬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