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大力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2025年03月3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马 玲
问:我国“沙戈荒”具体情况如何? 答: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荒漠化、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灾害,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及“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宣布将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第三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 问:“沙戈荒”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对当地经济建设、绿色发展有何意义? 答:以“沙戈荒”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新能源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是新能源装机增长的基本盘,国家能源局2025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公布,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基地建成9199万千瓦,约占95%,投产9079万千瓦。 “沙戈荒”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将风光资源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将当地的风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改善了当地发展难、用电难、取水贵等状况,如内蒙古的“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新疆沙雅县的“光伏治沙取水”等,为“沙戈荒”吸引了投资并创造就业,也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大批基地建设项目也带动了我国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持续发展创新,清洁能源的就地消纳与远距离输送,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实现能源高质量绿色发展意义重大。第一批50个基地项目在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建设投产,疆电外送、蒙电入沪、宁电入湘、青电入桂等长距离输电战略规划正逐步建设,一批项目利用风光绿电制绿色氢氨醇,进一步拓宽了“制、储、运、用”场景,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问:如何借鉴第一批项目的经验,大力推进“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推动新能源电力的消纳与外输? 答: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从供应保障能力、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质量效益三方面提出了2025年能源工作的主要目标,包括“积极推进第二批、第三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等具体工作。 推动“沙戈荒”新能源电力的消纳与外输,必须统筹兼顾大规模开发与高效利用,以及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项目在规模、效益和安全方面的协同发展。目前我国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以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为主,随着“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有序建设,新能源外送消纳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出,要“提高在运输电通道新能源电量占比”和“开展新增输电通道先进技术应用”,以实现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 首批项目开发建设的过程,也是释放产能、启发创新的过程。比如,为适应“沙戈荒”的气候环境,新能源装备企业研发出强抗污强防沙风机等产品;为杜绝采煤沉陷区火灾隐患,稀土合金新型接地材料被规模化应用以实现无焊接作业;为提升发电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光伏组件、跟踪支架等技术不断创新。 此外,建成后的新能源基地可为技术与产业的落地提供能源、场景和空间。新型储能技术,如甘肃的世界首座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将为大规模绿电外送提供支撑。无人机、无人驾驶清扫技术、5G+北斗、机器狗巡检等应用于运营维护,既能节省项目建设运维的综合成本,又能促进产业链的良性发展,提升项目的社会效益。 伴随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绿色合成氨、甲醇、航空煤油等相关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在工业、交通、建筑等多领域的示范和应用,例如,《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天然气和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积极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指出,“鼓励煤炭与煤电联营、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两个联营’和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配套煤电项目率先实施绿氨掺烧示范”等。 期待后续项目的建设与发展,能为产业链上下游从业者带来更多乐业与创新的机遇。结合新能源基地的绿色能源,善用政策利好,推进新能源与供热、储能、人工智能等技术协同发展,围绕新能源“制、储、运、用”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助力能源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挖掘供给侧就地、就近消纳的潜力,大力发展“光伏治沙”,与种植养殖、乡村振兴相互推动;用好绿色电力交易、“碳交易”、绿色金融等体制机制;发挥 “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招商引资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服务产业绿色化发展和资源循环化利用,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等。 ( 本报记者 马 玲 整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