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坚持创新驱动 以硬科技支撑石油工程高质量发展2025年03月1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刘宝增
刘宝增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部署,围绕“一部两中心”职责,深化细化科技创新方向任务,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进一步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打通“四链”融合的堵点卡点,以硬科技支撑石油工程高质量发展。 聚焦基础研究驱动科技创新。持续推进重大项目攻关,进一步明确方向和目标,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与技术链产品线有机融合,加强前瞻引领技术、前沿科研仪器、高端化学材料等布局突破,加强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顶层设计,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重点揭示缝洞型油藏泡沫驱、特深白云岩崩塌等机理,开展基于大数据驱动的钻井提速、油田化学剂合成、井下潜航器高速自巡航等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实验室功能布局,加快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进程,提升科研支撑能力。与油气分公司、工程公司等单位深度合作,推进实验室共建共享,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高标准推进石油工程中试平台建设。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攻关。准确把握行业动态,推动技术研发向价值创造聚焦,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打造差异化产品、多出精品。突出高端化发展,针对“两深一非一老一新”工程技术需求,研制连续管钻井定向器、近钻头旋转导向等工具仪器。突出智能化提升,深化石油工程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究,加快突破智能钻井分析决策、智能压裂优化调控等核心技术,加速数字化赋能。突出绿色化转型,围绕高温地热、压气储能和地下储氢工程需求,深化多层立体采灌、高温火山岩热储改造技术研究,助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链。研发基于PGA(聚乙醇酸)等可降解材料的新型油田化学剂和工具,助力油气行业绿色转型。 聚焦优势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强化优势产品和重点技术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产品转化。加快优势技术产业化应用。对PGA暂堵产品、可溶桥塞等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优势产品,通过技术许可等方式,加快子公司承接和产业链建设,推进产业化应用。促进优势技术规模化应用。充分利用优势产品互供机制,扩大形状记忆防砂筛管、高密度极压润滑剂等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成熟度。进一步梳理工具、化学剂、仪器、软件4条产品线,推进产品分级和成熟度定级,规划成熟度提升路线图,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力度,促进迭代升级。 聚焦业财融合驱动研发效能提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牢固树立价值管理和价值创造理念,持续深化业财融合,构建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着力提升全要素价值创造能力。精准编制财务预算,持续细化会计核算,全面开展效益测算。优化投入产出评价,强化投资过程管控。优化投资加强实验室建设,做好岩石力学实验室、智能光纤完井实验室设备升级。以“一利五率”等指标为牵引,优化完善高质量发展指标运营评价体系,增强集约化运作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成果转化收益反哺科技研发投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聚焦结构优化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力度,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落实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常态化推进各层级人员能上能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加快破解“高水平大锅饭”问题。精准引进人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开展人才需求分析,瞄准“高精尖缺”,引进战略科学家、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骨干。发挥好专家作用,进一步明确各层级专家职责,做实项目长负责制,授予项目长组团队、用经费、定技术路线的权力。抓牢人才培养锻炼,持续实施“百舸千帆”“卓杰计划”,构建人才发展良好格局。 (作者为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副院长、副总经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