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创新压驱技术攻克油藏开发难题

2025年03月1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刘 薇 代俭科
16.8K

团队成员开展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实验研究。代俭科 摄

刘 薇 代俭科

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创新团队长年与“看不见的敌人”——低渗透油藏较劲儿。这类油藏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油气流动困难,传统水驱技术效果不理想,注不进、采不出。更棘手的是,在我国已探明的储量中,这类油藏占比高,是绕不开的“硬骨头”。

“别人开发油田是‘吃肉’,我们是‘啃骨头’。”团队核心成员、胜利油田勘探院低渗透油田开发研究室经理刘海成说。10多年前,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年产油量跌破400万吨,开发成本高、效益差,许多区块被贴上难动用标签。团队成立之初,有人质疑:“这种油藏,值得花这么大代价?”但答案写在储量数据里:低渗透油藏的技术突破,对于我国能源安全来讲意义重大。

啃下这块“硬骨头”,传统技术已力不从心。团队决定换一把“刀”——压驱开发技术。这是一场从理念到技术的颠覆:通过超高压注水,在岩石中“撕”出裂缝网络,再持续驱油,如同用“高压水枪”在岩层中开辟“高速公路”。

传统岩芯实验无法模拟地下千米的高压环境。团队用3年时间,打造出全球首个压驱全过程物理仿真平台,将岩石“搬”进实验室,在真三轴应力下观察裂缝如何生长。

团队专家、胜利油田高级专家王建介绍,传统数值模型算不准压与驱的耦合效应,他们便另辟蹊径,建立流固耦合模型,让流体场、应力场、裂缝带三场同频共振,破解了“注多少水、压多大缝”的难题。

井网怎么布?压力怎么控?团队从矿场数据中淘金,总结出菱形反九点井网、五要素三定法注水等“独门秘籍”,让技术从粗放试错升级为精准导航。

“最难的是打破思维定式。”王建说,“有人说高压注水会‘撑破’地层,但我们发现,裂缝可控,压力可导,关键是要把岩石的‘脾气’摸透。”

近年来,胜利油田滨435区块传来捷报,通过压驱技术,西排井区综合含水率从85%骤降至50%,单井日增油3.5吨,累计增油超8500吨;在渤南五区,团队用“取芯+油描”技术解剖浊积岩,让老区枯木逢春,井组日增油41吨。

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创新团队简介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压驱开发创新团队成立于2021年,共136人,由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构成。他们持续攻关低渗透油藏开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矿场应用,进行创新压驱复合大幅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形成压驱复合增效开发优化设计技术系列。其中,压驱长效、低成本配套工艺技术和压驱全生命周期优化设计及效果评价技术3项关键技术,推动中国石化低渗透油藏持续上产。

留言板

团队技术首席、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 张世明:

压驱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历经了多轮次快速迭代。针对压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断创新,丰富完善技术模式及技术方法,持续改善技术适应性,很好地支撑了低渗透油田产能建设。团队被评为中国石化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我们备受鼓舞。未来,我们将升级压驱复合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努力为低渗透油藏产量突破作贡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