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迈向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

2025年03月1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以技术突破(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老油田绿色提效)和数智赋能(数据平台整合、智能钻探)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同时探索石油工程与新能源工程的融合路径,通过全链条优化实现降本增效、低碳转型。

    ●创新驱动传统领域转型升级

    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发展。一是要搭建一体化协同平台,消除“数据孤岛”,促进一体化数据融合。在一体化管理机制和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建立不同专业系统化、集成化、标准化、可视化的互动式一体化协同决策支持平台。二是要发挥石油工程“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勘探开发与石油工程一体部署、协同解题、交叉促进的运行机制,促进地震与地质、地质与钻井、地质与完井的一体化深度融合。

    深层超深层油气。重点开展超深井井身结构优化、防漏钻井液技术、裂缝型储层安全钻井技术攻关,研制高温高压井下仪器、新型抗高温油田化学材料和工作液体系,低密度高强度金属材料(如钛合金)等,持续缩短工程作业时间,降低施工成本,提升安全环保水平。

    深水油气。重点布局海洋宽频地震勘探技术、海洋电磁勘探技术、丛式井钻完井技术、先进溢流监测与识别技术、海上快速救援响应技术、智能完井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深水智能钻井平台、新型智能浮式生产平台、高效智能水下生产控制系统、水下机器人等,研发新型水下产品,积极开展智能化、数字化、电气化转型,加快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助力深海油气高质量发展。

    非常规油气。进一步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集约化“井工厂”作业模式研究,持续提高大位移水平井延伸极限和安全控制技术水平,推动“一趟钻”关键技术迭代升级,加快超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页岩地层防塌钻井液技术、高性能水基钻井液体系研发,优选抑制、润滑、封堵等高性能材料,提升韧性水泥浆体系的性能,形成地质压裂一体化技术体系,提升安全环保水平、作业效率和开发效益。开展页岩油差异化压裂优化设计,攻关智能精准压裂技术和少水压裂技术,开展重油、油砂、页岩油、油页岩等非常规石油井下电加热开采技术研究,提升非常规资源的高效绿色开发水平。

    老油气田。开展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特别是高含水砂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复杂天然气田提高采收率技术、低渗透-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复杂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等,以支撑主力老油气田长期稳产、低渗透-致密油藏和稠油油藏快速提产、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提产稳产、深层-超深层油藏提产稳产。加强低渗透油藏压驱-注水协同开发、缝洞型油藏气-水-井网协同提高采收率、老油田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开采及页岩气井复合排水采气等技术发展,助力老油气田持续稳产。

    ●创新引领新领域发展

    推进石油工程与新能源工程融合创新。海上风电领域,深入开展石油工程先进技术与海上风电施工的融合创新与应用,加强高分辨率物探地震采集在海上风电建设方面的适应性研究,加强传统海洋工程技术与海上风电施工,浮式平台运营与安全监测,锚泊系统、动态海缆铺设与管理等领域融合创新;氢能领域,开展钻完井技术与井筒储氢融合,利用地球物理技术促进氢气长期储存与监测技术突破;地热与干热岩领域,充分融合应用石油工程技术,加快推进地质选址、高温地热钻完井、干热岩储层改造等工程技术进步;伴生资源领域,加强工艺流程优化创新,实现在油气田采出流体中低成本提取锂、氦等伴生资源。

    引领油气业务低碳发展。一方面要加强与新能源协同融合,打造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布局地下储氢、储能技术,降低储氢成本,提升存储安全,同时加强深层干热岩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持续开展低成本高效开发利用浅层、中层水热型地热能技术研究,提升地热能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下储层空间,如构建低成本、低能耗、安全可靠的碳封存与利用技术体系,加大地下储能工程技术创新力度,探索深水恒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通过储碳、储能为减排提供更多路径选择。

    ●加强赋能技术融合创新

    数智赋能。一是推动数字经济与石油工程行业深度融合,加强石油工程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搭建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完善数据内外部流通共享机制,积极参与油气行业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制定,加大石油工程数字孪生技术攻关力度,推动智慧供应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建设,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二是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石油工程科技领域的融合创新,在石油工程数字孪生、智能钻机、智能建井、智慧油气藏、生产智能化监测和维护等方面加快突破,充分利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钻完井、生产大数据,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加强算法和算力合作,推进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针对石油工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构建系统化、流程化、平台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生态系统,搭建石油工程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平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井眼轨道优化、风险预警、钻速优化、完井优化、油气藏数值模拟和产能预测等场景中。

    低碳转型。在能源体系和结构实现全面转型、深度零碳和负碳技术全面成熟应用之前,应继续加强传统石油工程碳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充分发挥碳减排技术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提升现有石油工程技术水平,优先布局钻井提速提效技术、钻完井工艺优化设计、流体研发等,提高作业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积极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技术装备,快速推进装备、设备电动化改造,推广应用钻井液、压裂液可循环利用技术,降低碳排放量。同时,优化石油工程管理模式,本着“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原则,加快探索和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井工厂”钻井模式等先进的管理制度,保障资源高效利用、施工高效进行、装备高效运转和信息高效利用,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碳排放。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