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我国碳市场建设展望与建议2025年03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经过3年的建设,我国碳市场取得了积极进展,各项制度体系已逐步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初步形成,减排效果开始显现。然而,市场在覆盖行业类型、交易活跃度、政策延续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明确发展路径,增强政策预期。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各履约周期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核查规则及交易履约要求变化调整频繁。同时,碳市场建设缺乏中长期的规划设计、缺少分阶段的减排目标,这给市场参与者实施长效的碳资产管理与长期减排投入带来挑战,降低了市场交易活跃度、削弱了减排效果。因此,建议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全国碳市场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全国碳市场在碳达峰前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思路与减排目标,并对基准线收紧幅度、配额跨周期使用方式、交易履约要求、行业扩围路线等进行长期设计。 第二,完善配额机制,强化减排约束。根据国内外碳市场的建设经验,完善配额分配制度,增强配额分配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并逐步收紧配额总量,是提升碳市场有效性的关键。建议从3个方面完善配额分配机制:加快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制度,建立配额交易一级市场;逐步实施配额绝对总量控制;建立配额调节机制,避免碳价在短期内剧烈波动,增强市场稳定性。 第三,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技术创新。一是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主动与欧盟就CBAM(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关键技术性问题开展交流,加强在工业脱碳及气候政策领域的双边对话,增进欧盟对我国气候政策的了解,提高其对我国减排政策的认可度。持续完善以碳市场为核心的碳定价机制,以碳市场为平台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二是大力推动减排技术创新,聚焦碳中和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统筹规划科研与技术开发的方向,依托在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提前布局碳移除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