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关键词:热力无限

2025年03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曹海峰
16.8K

讲述人:张献喻 (新星公司“热电氦”集成先导性试验项目负责人)

2024年9月,由新星公司打造的中国石化咸阳中深层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石化建成的首个地热、光伏、微风耦合发电示范项目,也是首个集中深层地热能发电、水溶氦气提取、居民供热服务于一体的地热开发利用项目。

该项目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属于关中地区。关中地区是一个大型中低温沉积盆地型地热田,地热资源分布广、规模大、温度高、水质优。供暖季,该项目将地热井中的高温水提取上来进行低负荷发电,同步提取地热水中的氦气,发电后的地热水再利用热交换进行供暖;非供暖季,项目全时段满负荷发电,并同步提取氦气,使用后的地热水通过水质净化工艺及回灌井回注到原热储层进行渗流再加热至地热井底,以此循环再生。项目供暖能力达17万平方米,年发电量约70万千瓦时。

我们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步开展了“地热发电、光伏发电、微风发电”集成、蒸发器抗腐蚀及热源直进、空地融合冷却等5项关键降本增效技术创新研究,后续将结合应用场景进一步优化改进系统工艺,增加地热水中氦气提取子系统,持续提升系统效能。该项目对攻坚地热开发关键前沿技术、拓宽地热开发利用产业链、提高地热开发效益、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探索意义,也为今后实施大型高品位地热能开发项目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新星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聚焦地热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和提质增效开展攻关。创建全球首个地热供暖CDM方法学,形成地热资源开发六大核心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勇担国家高能级平台职能,参与国家地热规划起草、政策研究制定,牵头编制并发布全球首个国际地热协会标准,组织编制的行业标准占地热行业标准的半壁江山。积极承担地热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深部地热能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等相关任务,成功牵头获批“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加快发展地热产业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持续加大地热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承建的我国首个垃圾焚烧电厂余热梯级利用居民供暖项目——天津东丽区“地热+余热”利用项目,合作共建的国内单站换热规模最大地热能项目——西安热电地热替代天然气供热暨关中盆地群采群灌地热开发利用项目,以及雄安高铁片区地热集采集输集灌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投运,进一步推动了地热产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2025年新愿景

我们将紧紧围绕地热保持行业领先目标,坚持横向拓宽,不断丰富地热应用场景,积极延伸产业链;纵向做深,围绕支撑集团公司承担国家战略新兴未来产业重要职能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目标,继续攻关关键技术,推进“地热+”多能源协同,探寻更深处的“地心之热”,不断突破地热利用想象的边界,推动地热产业迈向更辉煌的未来。

(本报记者 曹海峰 整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