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关键词:绿色供暖2025年03月0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刘东尧
讲述人:高小荣(新星公司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2024年,绿源公司累计供暖制冷能力突破1亿平方米,助力新星公司提前实现“十四五”新建产能规划目标,累计替代标准煤54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14万吨。这一年是锚定“双碳”目标、深耕地热产业的突破之年,绿源公司新能源产业地热领先行业地位进一步稳固。作为雄安新区地热供暖主力军,我们以“地热系统形成机制、热储传热机理”两大理论为基础,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建立了技术与市场联动机制,探索应用“集采、集输、集灌”技术,打造了我国首个长距离地热输水示范项目,在雄安这片热土上书写了绿色供暖的新篇章。 这一年,我们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雄安高铁片区地热合作示范项目全面建成,共钻凿地热井38口、建设能源站4座、敷设管网近60公里,不仅满足了高铁枢纽周边地热替代部分燃气需求,而且推动了新星地热在雄安新区“三个1000万(建设运营1000万平方米、代管运营1000万平方米、集输售热1000万平方米)”战略目标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首次实现地热资源跨区域、规模化、智能化调配,以贴近现场、服务生产为原则,形成“开发-研究-转化-升级”全周期研用融合转化模式,为我国地热开发提供了“雄安样板”。 最难忘的是雄东片区1号能源站一期(雄B项目)的“百日攻坚”。2024年10月项目签约后,公司立刻成立党员先锋队和技术攻关小组,面对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窗口期短等挑战,通过精准匹配钻井进度与热源需求,攻克了地热井钻探、管网敷设等技术难关,成功探索出地热供暖“地层压力稳、采灌均衡稳、集输管网平衡稳、供热耦合稳”的四稳技术,打通了长距离集采集输集灌技术新路径,展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供暖”的雄安速度。当暖流涌入雄东片区千家万户时,团队工程师小王在值班日志上写道:“地热人用绿色能源温暖新区的冬天,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雄安地热开发的成功,源于我们七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早在2016年取得雄安新区雄县大营镇采矿权时,我们就针对当地地热资源“浅、丰、高、优”的特点,建立了“取热不耗水、同层回灌”的技术体系。2024年,我们又实现了地热资源长距离传输,让10公里外大营镇的优质热源为高铁片区供暖,开我国中深层地热中长距离集输的先河。 ●2025年新愿景 2025年,我们将加速推进雄安新区续建工程,力争“三个1000万”目标全面落地,形成覆盖全域的地热能源互联网;加快研发地热储能、人工智能调峰系统,构建“地热+光伏+储能”多能互补体系;探索地热资源资产化运营,推动碳资源交易,让绿色供暖从“输血”转向“造血”。绿源公司将以更清洁的能源、更智慧的系统和更普惠的供热服务,让地热开发的“雄安模式”走向全国,为中国石化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地热力量”。 (刘东尧 整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