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他在塔林间守望2025年02月2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 冲 鲁家宣
34年来,一个人、一辆车、一支手电筒,中韩石化静设备管理专家贾长青用脚步丈量了炼油区每一个角落,守护着每一台静设备的平稳运行。 王 冲/文 鲁家宣/图 2月的风,仍旧带着些许凛冽。它自北而来,穿过这片繁忙的检修现场,竟意外地柔和起来。 在中韩石化炼油二部3号催化反再区域,一个身着深蓝色连体服、手持强光手电筒的工作人员,正专心致志进行器内检查。他是中韩石化静设备管理专家贾长青,中韩石化“十年先模”人物。 34年来,一个人、一辆车、一支手电筒,长长短短的足迹遍布炼油区域大大小小的塔器和容器。他用自己的专业和执着,默默守护着每一台静设备的平稳运行。 如今,站在这片熟悉的“战场”,望着高耸入云的炼塔,退休前最后一次参加公司大检修的贾长青,仿佛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1991年,23岁的贾长青从抚顺石油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原空分车间当设备维修工,经过4年历练,从学徒逐步走向技术管理岗位。彼时的中韩石化,炼塔还没有这么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装置实行“一年一修”的维修策略。这也让他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设备内部结构并积累了大量的检维修经验。 “同样是设备,动设备可以通过温度、声音、振动频率告诉我们运行状况。但静设备不同,由于运行期间外部检测手段有限,即使出现问题也不容易察觉,需要管理者用心去聆听它们的声音。”贾长青表示。 这种聆听,超越了简单的听觉范畴,更多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维护理念和对设备深入的理解和感知。长期的经验积累,贾长青学会了从静设备的外观腐蚀情况、材质劣化程度和腐蚀速率变化等细微处捕捉信息,从而准确判断出设备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2013年,贾长青调任原机动处设备管理科科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每天早上,他都要登录公司实时数据管理平台,查看重点设备运行参数,关注重要数据分析指标。“别小看这些指标,一旦出现波动就必须查出造成波动的原因,从源头解决问题”。 不管是高耸的炼塔还是庞大的容器,只要符合进罐条件,他都第一时间穿上连体服,进入设备人孔,用手电筒照亮黢黑的塔盘,用卷尺测量每一寸关键部位,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他的严谨与细致,为装置长周期安全生产夯实了基础。 但作为一名设备管理战线上的“老兵”,贾长青深知,随着企业的发展,新增扩建装置越来越多,装置规模逐步扩大,过去依赖个人经验和直觉的设备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经验管理亟待向科学管理转变。 怎么变?创新去干。2014年,中韩石化被集团公司确定为第一批设备管理改革试点单位,开始着力搭建一套更系统化、信息化的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贾长青积极参与其中,将多年积累的设备分级管理、寿命管理、风险管理等理念融入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他还主导建立了设备健康档案,每台设备的运行记录、维修历史、性能参数都被详细记录,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辛勤的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2017年12月,中韩石化自主开展并应用的设备完整性管理项目通过集团公司科技部鉴定,成为第一家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炼化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模式的企业。项目成果应用后,中韩石化设备运行得到有效管控,装置可靠性指标稳步提升。 累不累?有时候贾长青也会问自己。多年来,他早已习惯了这种忙忙碌碌的工作节奏,无论是参与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搭建,还是面临突发的设备抢险,只要电话响起,他总是第一时间穿好劳保服,戴上安全帽,冲向现场,指挥抢修,用行动诠释着一名设备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随着中韩石化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预防性维修策略的全面实施,装置大检修时间也由“一年一修”早已转为“五年一修”。延长的是装置周期运行时间,考验的却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一辈子跟这些设备打交道,值吗?”有人曾这样问他。 贾长青微微一笑,没有回答。在他看来,这些问题早已有了答案。 风依旧在吹。再次登上3号催化装置反再塔顶,贾长青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中却更加坚定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