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追风逐光,让能源更“净”一步

——中国石化2024年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2025年02月24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庆辉
16.8K

□本报记者 王庆辉

积极推进“万站沐光”行动,中原油田112兆瓦风电项目建成投运,仪征化纤25.76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中国石化绿电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石化聚焦“双碳”目标,在巩固油气主业的同时,抓住时机培育新能源产业,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风光电等新能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建设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相融互促的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形成了低碳发展、绿能十足的新生态。

加快建设,追风逐光跑出加速度

围绕新能源“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国石化各企业坚持分散式与规模化并举,科学合理制定规划,深度融合能源链与生产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对接沟通,加快扩大风光电装机规模,推进新能源规模发展。

在区域上,星罗棋布,实现资源节约和绿电创效“双向奔赴”。一方面,井站、井场、厂区及闲置低效土地、自有电网,是“追风逐光”的有利条件之一。另一方面,油气田和炼化企业既是产能大户又是耗能大户,构建以风光电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既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又符合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要求。

胜利油田在盐碱滩上建起了一座座光伏电站,累计装机规模达450兆瓦;西北油田在戈壁大漠做大绿色电力,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江苏油田在美丽水乡建起该油田最大光伏电站——金北基地光伏电站;华东油气首个风电项目——南川页岩气田风电项目投入运行,这也是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页岩气田建设的首个风电项目。

在应用上,量效升级,促进新能源建设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中国石化首个百兆瓦级风电项目——中原油田112兆瓦风电项目全部建成投运。该项目由新星公司承建,所发绿电接入中原油田电网就地消纳。仪征化纤与新星公司合作建设的25.76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石化在长三角地区投用的又一大型绿电项目。

此外,新星公司山西古交光伏项目积极推进、陕西大荔风电第二期项目顺利开工,推进了新能源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在模式上,创新引领,推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由新星公司实施的中国石化首个茶光互补绿电项目——安徽岳西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首批发电单元并网发电。该项目在生产绿电的同时,着力打造茶光互补乡村振兴产业,助力提高农户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各企业追风逐光跑出加速度,绿电装机规模再创新高,高质量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

精巧布局,推进新能源与油气生产融合发展

在新能源建设过程中,中国石化各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持续探索“井场+光伏”“加油站+光伏”“屋顶+光伏”“水面+光伏”等模式,提高新能源项目建设效率。同时,统筹多能同步开发、互补应用,精巧布局,积极打造“新能源+”综合应用特色场景,推进新能源与油气生产深度融合。

在空间规划上,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潜力。青岛炼化首个水上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应急水池的水面建设光伏电站,该项目由新星公司承建,采用“分块发电、就近并网”的技术方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江汉油田盐化工把光伏板安装在闲置厂区、不便利用的水洼地及停车棚屋顶,建设形成了“水陆空”立体模式。

在应用场景上,推陈出新,丰富绿电模式。中原油田在部分井场建设橇装式可移动光伏项目,可在井场修井作业时实现光伏电站快速装卸,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在协同发展上,多能互补,提升绿电效能。江苏油田在联38CCUS示范区,集成应用绿色光伏发电、自然能热泵换热、密闭原油储输、穿透气CCUS处理等工艺,达到了全流程零碳标准;河南油田在33口油井推广实施“光热+谷电加热+伴生气加热+蓄能”多能互补模式,日节电率提升70%,减少碳排放1700吨。

高效利用,提升新能源开发效益

用上绿电,还要用好绿电。为提升新能源开发效益,中国石化各企业在“发绿电”和“用绿电”上齐发力,不断完善储能电站、智能电网、综合能源站、充电平台等基础设施,打造新能源“源网荷储”特色模式,促进新能源高效利用,为绿色发展“充电赋能”。

在资源统筹方面,探索智能调控。胜利油田依托国内油气领域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通过智能匹配“发供用储”等各类资源,实现多能平衡互济、源荷高效匹配、新能源友好消纳,提高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率。去年,胜利油田首个电化学储能项目投运, 进一步提升了“调峰填谷”能力。

在清洁替代方面,“源网荷储”联动。江苏油田以重点生产用电区域江都油区、崔庄油区为中心,构建“绿电为主、多能互补、源荷相济”模式,打造“源网荷储”高比例绿能替代示范区,厚植绿色发展底蕴。江苏油田绿电占比位居中国石化国内上游前列,新能源建设成效在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4年全国油气勘探开发十大标志性成果中榜上有名。

在绿电供应方面,加大配置力度。中国石化充分发挥加能站网络优势,着力推进“光伏+加油站+充电站”综合能源站建设,积极构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融合发展的低碳能源生态圈。一座座绿能满格的综合能源站,掀起低碳转型新风尚。

浙江石油首座集光、储、充于一体的金华义乌梅湖新能源充电站投运以来,以绿色低碳、高效便捷的优势,受到车主欢迎,日均充电量排名销售系统前列。该站可同时容纳120多辆新能源汽车充电,有效满足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充电需求。随着中国石化“万站沐光”行动加快推进,更多综合能源站将融入城乡脉络,助力绿色发展。

在充电保障方面,织密网络布局。中国石化将充电业务作为主营业务来发展,站内站外同步推进充电网络布局,推出“石化易电”品牌,织密直营与合作充电平台的“全国一张网”,加快建设国内头部充电运营商和第一直营平台。截至2024年底,中国石化充电“全国一张网”已覆盖31个省(区、市)370座城市,全方位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出行。

不断优化充电站设计,中国石化在超过95%的充电场站配备国内最前沿的充电设施,致力于构建覆盖各类车型的充电服务体系。其中,湖北襄阳石油为了方便车主就近充电,积极投入充电桩安装业务,经过1年多的规划布局,在襄阳市区打造了5分钟充电圈,让车主能快速找到充电桩。便捷的充电网络,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让绿电大有可为。

2024年,中国石化各企业驭风而上、逐光向前,让能源更“净”一步,谱写了一幅幅“风光无限好,石化绿意浓”的美好画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