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河南油田攻关形成浅薄层稠油开发技术系列,大幅提高稠油区块采收率

加强技术创新“吃干榨尽”剩余油

2025年02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伟英
16.8K

    本报讯 1月,河南油田对井楼油田中区4口井实施热化学复合蒸汽驱技术,增油效果显著,4口井日产油比措施前提高5吨。

    近日,河南油田“井楼油田中区热化学复合蒸汽驱”技术,在中国石化2024年度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交流会上,获得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奖。“近40年来,井楼油田中区作为典型的稠油区块,实现从单一注蒸汽开发到氮气辅助吞吐开发,再到多元热复合驱开发,形成浅薄层稠油开发技术系列,目前中区试验井组采收率达到51.7%。”相关负责人介绍。

    采收率是可经济采出的油气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是衡量油气田开发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本质上说,油田的开发史,就是不断提高采收率的过程。而每一次采收率的大幅提升,都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河南油田油气开发首席专家李长宏说。

    河南油田稠油资源丰富,由于埋藏浅、油层薄、黏度高,存在开采难度大、开发效益差的难题。河南油田持续攻关,不断挑战开发极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浅薄层稠油开发技术系列,使稠油采收率持续提升,2024年生产稠油25.39万吨。今年以来,稠油开发形势保持平稳向好。

    河南油田开发之初,采用单一的注蒸汽开发技术,向油层注入一定量的蒸汽,降低原油黏度,增加地层能量。2008年起,该油田探索氮气辅助吞吐技术开采稠油,在注入的蒸汽中加入氮气、泡沫剂等,增加原油流动性,提高单井产量。该技术在油田东部稠油区块大规模推广应用,延长吞吐周期3至5个月,稠油平均采收率显著提高。

    经过多年开发,该油田稠油油藏进入高吞吐周期,面临着稳产难度大等诸多困难。该油田开展稠油效益开发技术攻关,转换稠油油藏开发方式,提高稠油采收率。

    针对注蒸汽吞吐开发波及范围小、多轮次吞吐后汽窜严重等问题,该油田创新形成浅薄层稠油化学辅助面积组合吞吐技术,提高热能利用率。自2021年以来,该技术在油田现场实施84井次,覆盖储量436万吨,累计产油15.75万吨,阶段提高采收率3.6%。

    针对井楼油田中区部分井油汽比低、效益差、面临关停等问题,2019年以来,油田深化稠油组分及致稠机理、油层波及状况及影响因素等研究,开展热化学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创新形成浅薄层稠油热化学复合驱技术,在井楼油田中区6个井组试验后,井组日产油52.3吨,阶段提高采收率5.6%,吨油操作成本降低45%。

    在新庄油田、古城油田,技术人员研究复合热流体吞吐开发技术,通过空气与燃料在高压密闭条件下充分燃烧,大幅度提高产出能力。该技术现场实施191井次,覆盖储量133.7万吨,增油1.1万吨。

    “技术创新无止境,河南油田将持续攻关,打造技术优势,不断挖掘剩余油潜力,为老油田焕发青春、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李长宏说。

    (张伟英)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