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江苏油田

“食油”微生物让地层喝上“优质水”

2025年02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徐博誩闻 屈 霜
16.8K

江苏油田工程院科研人员在永7-8站测试生化处理后的水质指标。周星光 摄

□徐博誩闻 屈 霜

随着江苏油田韦2站采出水生化系统正式投入运行,采出水生化处理技术已在江苏油田14座站点应用,年处理油田采出水量占总处理量的50%以上。

江苏油田采出水硫化物含量普遍较高,传统“沉降+过滤”方法除油效果不够理想。加之各区块中低渗油藏居多,90%以上注入水水质需达到A级标准,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变革尤为迫切。

采出水生化处理技术具有化学剂消耗少、运行费用低、节能环保等特点,2009年,江苏油田将其引进,但核心菌剂依赖进口,价格高昂。江苏油田工程院潜心钻研,历时两年,从成百上千种微生物中不断富集培养、分离、纯化,成功研发了适用于江苏油田采出水的专性除油菌,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被世界基因银行保藏。

掌握了核心菌剂,科研人员立即投入菌剂生产、保存、运输等一系列难题攻关。“我们将菌剂无损干化、高度浓缩,形成小质量、高纯度的干粉固态菌剂,既保证了菌种活性,又便于批量运输和现场投加,形成了从生产车间到油田站库的标准工业化流程。”江苏油田工程院注水室主任师郭鹏说。

2012年,采出水生化处理技术在江苏油田首次应用取得成功,站点出水水质由原先的B级提至A级,对应井平均注水压力显著下降,日注水量增加近140%。

近年来,江苏油田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环保要求愈加严格,采出水不再使用冷却塔降温。这意味着进入生化系统的水温在50摄氏度左右,而现有除油菌无法适应3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

面对新的挑战,技术团队迅速开展以高温除油菌研发为核心的技术升级工作,先后完成了菌种开发、评价和试验,成功获得GW02等多株高温除油菌。该菌株活性高、除油效率高,可耐受30000毫克/升的高矿化度采出水,且在50摄氏度环境依然能够高效“工作”。

2024年8月8日,江苏油田韦2站顺利投加菌剂300余公斤,经连续监测,生化系统处理后的水浊度、含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标志着自主研发的高温菌剂首次应用取得突破。

截至目前,江苏油田采出水生化处理技术先后在富民、陈堡、崔庄、卞塘等采出水处理站应用,累计处理油田采出水超2000万立方米,节约化学剂成本600万元以上,水质达标率较传统工艺提升10个百分点。

【专家说】

江苏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专家 姚 峰:

采出水生化处理技术收到较好效果,科研人员找到了高性能除油菌种,形成了全新的接触氧化生化工艺,配套多种过滤系统,大幅提升了水质。整套技术在高性能除油菌和低能耗膜过滤的耦合研究应用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下一步,将围绕高温除油菌,研究优化系统结构、运行参数,配套生化系统来水预警、系统水质和生物活性监测、后端多级别过滤和滤料升级,不断提高水处理技术水平。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