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服务保障更贴心 发展尽显新活力2025年01月2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刘锦妍 曾文勇;张炅 王菁 宋望天;段景文 张千昱 梁汇涛
徐勇波
让化工产品开出更多花朵 本报记者 刘锦妍 通讯员 曾文勇 1月17日清晨,天边泛起鱼肚白,广州石化化工一部经理罗杨已经从现场检查完回到办公室。临近春节,装置生产现场愈发忙碌,罗杨对各环节没有丝毫放松。 这段时间,广州早晚温差大,防冻防凝、设备巡检、监测上报,一线操作人员格外辛苦。 8时30分,两个班组的员工开始了每日的交接班环节。“工艺员今天要对改投加氢尾油的情况进行总结,协同检查各系统参数,重点考虑后续影响……”罗杨站在班组员工中间,专注听取工艺主管等人的汇报。 “交接班环节,我们坚持了几十年。别看只有短短15分钟,却能让大家及时掌握生产中的各种细节。”看似简单平常的交接班,是保障装置平稳运行、实现常态化精细管控的关键。 罗杨一边调整安全帽,一边说:“装置安全平稳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而秘诀就在于对细节的把控和肯下‘真功夫’。”公告栏内,装置运行平稳率竞赛的积分表格外醒目。“我们每周通报积分排名,大家你追我赶,对关键运行参数盯得紧紧的。” “大平稳就是大效益”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2024年,广州石化乙烯装置平稳率在系统内独占鳌头,罗杨谈及这一成绩时满是自豪:“除了日常对运行平稳率的严格管控,智能化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进广州石化炼油中心控制室,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一排排电脑整齐摆放,操作人员紧盯屏幕,不时拿起对讲机发布指令。这里是装置生产的“中枢神经”,正前方的大屏上,装置运行参数、安全监测数据、生产进度等信息一目了然。 智能化巡检也让生产运行各环节尽在掌握。如今,一线人员只需手持5G巡检终端,借助5G网络,就能将现场采集到的图片、数据信息实时上传至后台诊断系统;厂区内的巡检无人机,按照既定航线自主巡检,全过程画面实时回传;风险事件感知防控系统,如同“千里眼”,24小时在线监控,让风险无处遁形。 “有了安稳运行的基础,接下来,我们要找准新赛道,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实现创效增收。”罗杨说。 在3号聚丙烯包装仓库,一袋袋聚丙烯沿着传送带输送下来,随后被精准码垛移至库房。发货站台上,正在装车为客户定制的一批新材料。 近年来,广州石化立足自身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走出了一条定制化、差异化生产之路,仅5套聚烯烃装置,生产出280多个牌号产品。2024年,全年新产品、专用料产量近51万吨,让传统化工产品绽放出更多花朵。 来到广州石化供氢中心,错落有致的银色塔器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操作人员正在为管束车加注高纯氢气。“广州石化的氢能业务,最大的特点是市场化。目前,广东省已建成加氢站68座,其中,佛山、广州两市在营加氢站超过51座。”说起专业领域,罗杨如数家珍。 投身市场,就意味着要有更强的实力作支撑。“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但我坚信,我们会越走越好。”投产以来,广州石化供氢中心累计向粤港澳大湾区供应燃料电池氢1300多吨。今年,供氢中心二期项目即将投产,届时,广州石化将具备每年5100吨的供应能力,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燃料电池氢供应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守护满满“氢”意 本报记者 张 炅 通讯员 王 菁 宋望天 1月17日一大早,寒意正浓。7时,燕山石化化学品厂2号氢气新能源装置副主管李镇华,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打开实时数据库系统,查看夜间各项生产数据。 与同事交接后,李镇华戴上安全帽,套上厚实的手套,大步走向装置现场,查看各类设备运行情况。“每天早上到现场转一圈,晚上下班前再转一圈,心里才踏实。” 记者跟随李镇华的脚步,来到2号氢气新能源装置现场。在冬日暖阳的映衬下,高大的吸附罐笼罩着一层金光。原料气经过吸附器提纯,最终转化为纯度高达99.999%的燃料电池氢,经压缩机加压后充装出厂。 “装置生产能力达到1万标准立方米/小时,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聊起自己最熟悉的氢能装置,李镇华满是自豪。 “90后”李镇华与氢的缘分,从他刚进厂时就结下了。那时,燕山石化以服务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全力建设规模为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的1号氢气新能源装置,他参与了装置开车工作。 2024年10月起,他又全身心投入2号氢气新能源装置开车工作。在紧张而关键的装置运行前期,他和同事在现场连续值守50多天,直到去年12月18日装置顺利投产。 “有了建设1号装置的经验,我们对开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做好了应对准备,新装置开车非常平稳。”随着装置顺利投产,燕山石化氢能供给能力由1500吨/年增加到8000吨/年,每天可供应燃料电池氢24吨,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燃料电池氢供应基地。 来到装置前,李镇华细心查看压力表数据、循环水温度和流量等,仔细聆听压缩机振动声音,判断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检查管线气密性,不放过任何细节。 氢气经管线由压缩区源源不断输送至充装区。在那里,3台氢气管束运输车正在充装,一个半小时充装完毕后,满载着清洁能源驶向华北各地。 “2号氢气新能源装置从1月15日开始全天连续充装出厂,每天有18辆左右氢气管束车出厂,全力保障京津冀地区能源供应。”李镇华说。 在燕山石化生产厂区,氢能应用场景随处可见。建设厂内加氢站,投用37台氢能叉车、2台氢燃料重卡用于短途运输,实现氢能自产自用。截至目前,厂内加氢站累计为氢能叉车加注超2.6万次,有效减少碳排放。 在装置区一角,银色的分析小屋引起记者注意。燕山石化检验计量中心分析三站副站长吴超正在屋内忙碌,仔细查看在线分析仪表数据,检查仪表运行情况。“2号氢气新能源装置是我们新接手的,因此特别加强了对新设备数据的分析比对。” 吴超对记者说:“马上到春节了,我们为节日期间仪器设备的安稳运行做了充分准备,采用双人值班制度,加强离线和在线分析数据比对监控,确保燃料电池氢出厂质量。” “新的一年,希望能为公司氢能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冬日里,燕山石化员工用付出和努力,守护着满满“氢”意。 “做司机的坚强后盾” 本报记者 段景文 张千昱 梁汇涛 通讯员 徐勇波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位于京港澳高速公路沿途的河南新乡石油京珠加能站,加油员正端出一锅热气腾腾的八宝粥,盛给来这里加油歇脚的顾客。 “这个八宝粥,我们早晨7时多就熬上了,昨晚还连夜布置了摊位,重新摆放货品,就为了‘情暖驿站’成功启动!”站长刘高龙对记者说。 春运期间,中国石化在客流最集中的“八纵八横”高速公路和国道沿途2025座加能站开设“情暖驿站”,为春运返乡及出行人员免费提供多种服务,并联合多家爱心企业送出免费福袋、免费加能包,以及“满爱礼物”“满爱红包”等多种回馈,让大家在回家路上感受到更多温暖。 记者在京珠加能站看到,返乡车辆正井然有序排队等候加油。作为“交通大动脉”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南段的重点保供站,京珠加能站是“情暖驿站”的站点之一。除八宝粥外,“情暖驿站”摊位上还有微波炉、医药箱、维修工具等,易捷便利店内的按摩椅也供顾客免费使用。 在郑州工作的邢先生正开车带着全家人回安阳,等待加油期间,他到“情暖驿站”摊位打满水,接过加油员盛的八宝粥,大口喝起来。“我是中国石化的老顾客了,每次在路上开车累了,来到加能站就有热水,感到很温暖!”加油员递给邢先生装有窗花和对联的“满爱红包”,提前送上春节祝福。 在加柴油的区域,记者看到装载10多辆小轿车的卡车正在加油,司机下车后,径直走向二层的司机之家,准备休息片刻。这是新乡当地一家物流公司的卡车,公司负责人刘先生说:“我们公司每天有10多辆卡车来这里加油,中国石化的油用着放心,司机之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像回家一样!” 顾客的选择是对加能站有力的肯定,周到的服务不仅温暖了顾客,而且温暖了提供服务的人。 刘高龙还记得,去年春运期间,京珠加能站收到一批捐赠的书包。他将书包发放给返乡女童,她们抱着书包,笑得特别开心。“看到她们的笑,我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心里很有感触。”刘高龙说。 虽然加能站离刘高龙的家只有5公里,但对他来说,在过年时见到女儿并非易事。 春节前夕是京珠加能站最繁忙的时候,来加油的车排满4条加油道,看不见队尾,每日卸油量也从原来的一两车增至六七车,以确保油罐高库位满载运行。这些工作都需要刘高龙提前准备、统筹协调。 “每年过年都是忙忙碌碌,已经习惯了春节期间坚守岗位,我们就是司机在路上的坚强后盾!”刘高龙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