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追逐为国找油梦想的足迹2025年01月1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孙万芹
山东省东营市 案例名片 【名称】胜利油田功勋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 【申报单位】胜利油田 【工业遗产类别】国家级 【简介】胜利油田功勋井包含胜利油田发现井——华八井、九二三厂命名井——营二井和我国第一口千吨井——坨11井。近年来,为最大限度保护管理、利用发展国家工业遗产,胜利油田对三口功勋井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同步进行了改造提升,深入挖掘、真实再现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截至目前,胜利油田功勋井已累计接待各类参观团体1.2万个,参观人数逾10万人次。 孙万芹 走进胜利油田优良传统展厅,关于胜利油田功勋井的相关文件、照片、日记、信件静静地陈列在展台上,脆生生的纸张泛着微黄,关于胜利油田的光荣与梦想从这里开始。 20世纪50年代,面对国内石油产品不能自给自足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决定要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开展勘探,把石油勘探布局向东部转移。1955年,由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实施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在华北平原展开。 河南、河北、山东……自1955年开始,勘探队伍连续打了华一至华六共计6口基准井,均未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1960年5月,在山东商河县境内打的华七井发现生油层,华北勘探出现转机。 1960年夏,地质部中原物探大队在河南郑州召开华北物探资料综合研究成果汇报会,会上选定了华北平原第八口基准井——华八井井位。 1961年3月5日,华八井在1194.39米至1200.39米取芯时发现一块油砂。这是华北地区的第一块油砂,也是渤海湾盆地的第一块油砂。 1961年4月16日,华八井在井深1207.8米至1630.5米井段射开8个油层,用9毫米油嘴试油,获日产原油8.1吨,华北平原喷出第一股工业油流。华八井的发现,拉开了华北地区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的序幕。 随后的1962年9月23日,东营构造上的营二井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由此而来。 196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将山东东营地区作为重点区域,展开了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的又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会战。 1965年1月25日,位于东营胜利村的坨11井用30毫米油嘴求产,获日产1134吨,再次创下全国单井产量最高纪录。当时,这口井一年生产的原油产量相当于新中国诞生时全国年产量的3倍!为了纪念石油会战取得的重大胜利,“胜利油田”由此得名。 “按照西方海相生油论判断,华北地区是没有油的,当时西方世界断定‘中国是贫油国’‘中国华北无油’就是由此理论而来。中国人在陆相生油理论的指导下,打出了华八井就是最有力的反击,这是我们中国人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曾担任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的王永诗说。 功勋井之后,怀揣梦想的石油人在华北大地相继发现大港、华北、中原等大油田,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生机勃勃的石油工业发展之路。 如今,胜利油田不断挖掘胜利功勋井的时代价值,打造系列红色教育基地,将华八井的出油日4月16日定为企业优良传统教育日,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史知识竞赛、石油歌曲大家唱、寻访身边老石油等丰富多彩活动,常态化组织“石油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进班站、到课堂,将石油精神、石化传统作为新入职高校毕业生的入职教育“第一课”,引领新员工感受老一辈石油人的革命精神和战斗情怀;出台《胜利油田红色教育阵地管理办法》,将教育阵地纳入东营市石油文化旅游线路,每年迎接数万人次社会各界人士现场参观,让为国找油、产业报国的家国情怀深入人心。 留言板 □ 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营二管理区员工、华八井和营二井兼职讲解员 李小飞: 我每年讲解70余场,老一辈石油人战天斗地、为国找油的英雄事迹时刻激励着我。我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工作,深挖所管区块油藏潜力,时刻围绕产量目标而努力。 □ 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采油管理六区注采606站站长 汤 波: 1994年,我来到原胜采三矿采油3队,也就是坨11井所在队工作。多年来,我对坨11井有着特殊的感情,时常思考让它长寿的办法。2024年初,套内开窗的新举措让坨11井焕发了新活力。 □ 胜利油田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办公室高级主管 翟晓晨: 胜利油田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工业遗产,持续挖掘功勋井的时代价值,不断优化丰富功勋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汇聚了干部员工端牢能源饭碗的强大动力。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负责。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