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石科院

借原油评价一双“慧眼”

2025年01月1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陈子佩 刘颖荣
16.8K

    【成果名称】web版近红外光谱原油快评成套技术

    【AI阅读提要】基于炼化企业需求,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展原油快速评价研究,研发出web版近红外光谱原油快评成套技术。该技术在天津石化和河南炼化试验,速度快、功能全、精度高,解了生产燃眉之急。

    本报记者 陈子佩 通讯员 刘颖荣

    1月的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原油快评数据处理中心工作站忙碌而有序地运转,数家炼化企业采集原油的近红外光谱正通过网络平台源源不断地传送过来。短短数十秒后,这些光谱就变成了原油快评结果,从工作站“飞出”,呈现在生产现场的电脑屏幕上。

    “随着我国进口原油品种和来源不断丰富,炼化企业加工的原油变化日趋频繁。如果不能及时跟踪加工原油的性质,将影响炼化企业制定生产加工方案、开展调度排产。”石科院青年员工、web版近红外光谱原油快评成套技术第一完成人李敬岩介绍。

    企业的需求就是研发的号角,石科院原油评价团队果断开展原油快速评价研究。通过收集近千种原油样本,他们形成了涵盖世界各地及我国各大油田原油品种的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和原油评价数据库,同时通过算法改进和光谱传递技术优化,大幅提升了原油快速评价的准确性和预测速度,成功研发出web版近红外光谱原油快评成套技术。

    “这项技术不仅检测速度快、原油近红外光谱库维护方便,而且软件平台功能丰富,能够应对多用户的并发式访问,显著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此外,该技术还可以非常方便地扩充到其他油品的近红外分析项目。”石科院第一研究室主任章群丹介绍。

    他们在天津石化和河南炼化开展工业试验。实践表明,这项技术“快如闪电”,单个原油近红外光谱的网络预测响应时间不超过30秒;“多项全能”,可测定原油的多项指标和23个实沸点馏分段收率;“料事如神”,原油近红外快评密度标准偏差小于0.005克/立方厘米,硫含量标准偏差小于0.1%,石脑油、航煤、柴油、蜡油馏分收率与实验室评价结果的绝对偏差小于1.5%。

    “通过对常加工的原油品种及蒸馏装置进料进行快速分析,我们帮助这两家企业显著节约了原油评价和数据库维护成本,解了生产的燃眉之急。”李敬岩说。

    【实践者说】

    □ 石科院青年员工、该成果第一完成人 李敬岩: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炼化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发更多智能化技术,帮助企业优化原油资源选择及调度,提升企业生产效益,保障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