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1版:中国石化报01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志愿者眼中的春运变迁:从“摩骑大军”到多元出行

2025年01月1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刘锦妍 陆 杨
16.8K

情暖驿站公益活动启动当天,家住广西的返乡人员在广东佛山石油龙山加能站为满载行李的摩托加满油,启程回家。 谢慧婷 摄

    本报记者 刘锦妍 陆 杨

    1月14日,正值春运首日,晨光微露之时,王富忠就躺不住了。每年这个时候,他都要起个大早,收拾好行头骑上车直奔老地方——广东佛山石油龙山加能站“上岗”。

    广东佛山日光和煦,龙山加能站迎来一年中最热闹、最壮观的时候。站内熙熙攘攘、人潮涌动,返乡摩骑队伍汇成车流,徐徐驶入加能站,情暖驿站公益活动如约启动。

    今年是开展情暖驿站公益活动的第13年,服务站点从最初的广东、广西两省区,逐年扩大至全国31个省(区、市)的2025座加能站。

    龙山加能站紧邻高速公路入口,不仅是“摩骑大军”必经之地,也是许多卡车、返乡大巴的集散点。一顶顶鲜艳的红色帐篷格外引人注目,“热水供应”“热食供应”“福袋领取”“免费维修”等服务点一字排开,志愿者穿梭其中,为返乡人员提供帮助。

    “我志愿参加情暖驿站公益活动!”在龙山加能站现场,近百人的情暖驿站志愿者方队正在宣誓。身着志愿者红马甲的王富忠,看着眼前熟悉又热闹的场景,不禁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啊!”

    王富忠是个“90后”,是情暖驿站志愿者中有着6年“工龄”的“老人儿”。10年前,春运返乡动辄数十万“摩骑大军”过境,他作为其中一员,在寒冬雨夜独自从广东骑摩托车回江西信丰老家,途中行李不慎散落。正当他在雨中狼狈地收拾包裹时,龙山加能站的志愿者跑出来伸出援手。

    “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这份感动,让王富忠从2017年起主动投身情暖驿站志愿服务,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还带着妻子一干就是6年。现在他们一家都成了志愿者,14岁的儿子也加入其中,王富忠每每说起,都满是骄傲。

    如今,情暖驿站志愿者队伍已经壮大到近6万人,累计服务超过462万人次摩托车返乡人员及6260万人次春运出行人员。

    在现场,一面写满故事与时间线的展示墙吸引了记者目光,从2013年到2025年,变化的数字背后,留下了一个个回家路上的暖心故事。

    看到记者驻足,有着13年志愿者经历的陈树北主动拿出手机分享。作为龙山加能站原站长的他,至今还保留着几张2019年做志愿服务时用手机抓拍的照片,那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情暖驿站公益活动首次开通了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程项目直通车,在这些分辨率并不高的照片中,坐在大巴上的建设工人带着年货,脸上洋溢着喜悦。

    服务春运过程中,情暖驿站一次次变化升级,成为见证时代发展的注脚。

    闲暇时,王富忠、陈树北等志愿者会与返乡人员一起聊天,谈到印象深刻的春运变化,不少返乡人员的交通工具从两轮车换成了四轮车。每年都来情暖驿站的卡车司机廖树新感慨:“以前骑摩托,后来换成了皮卡,但驿站的温暖从未变过。”从“免费加油”到“爱心大巴”,再到关注每一位出行者,情暖驿站已经成为很多返乡人员回家路上的“港湾”,只要路过还是要进来歇歇脚聊聊天。

    “这两年,春运路上大家的需求各不相同,‘反向过年’、自驾旅游,选择方式越发多元。”王富忠坦言,自己见证了“摩骑大军”越来越少的变化过程,骑摩托车回乡的群体也在变化。

    现场记者发现骑行队伍中的车越来越“高级”,年龄也趋于年轻化。“00后”回家不再大包小包,而是把骑摩托车作为一种“旅行”的过程。他们告诉记者,想亲身感受一下骑回家是什么样。

    年关岁尾,望着返乡归途的车队,王富忠拿起手机,记录下这温暖的瞬间,随即发了个朋友圈:“又是一年情暖驿站,祝老朋友新朋友一路平安!”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