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气”势如虹保供应2025年01月14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千昱 段景文 杨 君 李 军 仝道丰 孙
开栏的话: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中国石化报社深入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组织采访组奔赴大江南北,笔墨镜头对准基层一线,通过生动鲜活的全媒体报道,展现干部员工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本报今日起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本报记者 张千昱 段景文 杨 君 通讯员 李 军 仝道丰 孙 博 1月12日,在河南省濮阳市某食品公司,米条经过油炸膨大、裹上糖浆、压平压实等环节,变成了一块块“金灿灿”的萨其马。记者刚走进这家企业,就被生产线上忙碌有序的景象吸引。 “点米成金”离不开中国石化稳定供应的天然气,为锅炉燃烧、加热油炸等环节提供能量。经由当地燃气公司,来自中国石化的天然气源源不断送入这家食品企业。 作为中原地区保供主阵地,中原油田不仅可以产气,还能储气。记者来到卫11储气库,先期注入的天然气像憋足了劲的“气龙”,被从地下放出,经过滤、脱水等流程后被送入千家万户。 “储气库相当于装满天然气的‘地下粮仓’,这也是天然气保供的底气。”卫11储气库技术员肖尧说。他们勇担天然气调峰保供的重任,根据天然气需求“冬春多、夏秋少”的季节性规律,将夏季用不完的天然气储存起来进行调峰,保证冬季用气高峰充足供气。 肖尧向记者生动阐释了储气库的工作原理:“储气库就像一个气球,注气期我们通过压缩机加压操作,将天然气注入地下储存,到了冬季采气期松开气球口,就可以将之前注入的天然气采出来,处理后输送出去。” 目前,设计库容超10亿立方米的卫11储气库已进入第三个注采周期,日最大调峰气量达450万立方米,可保障近1000万户家庭用气需求,是华北地区百亿立方米规模地下储气库调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采气始终是储气库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他们逐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应用巡检机器人、无人机巡检、激光云台巡检系统等,为巡检员工增加了许多新伙伴。 “春节值守,有‘机器+人工’守护,确保安全我们更有底气。”储气库管理中心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刘铁英说,储气库24小时有人在岗,他已经连续3个春节在岗位上守护供气安全。 在储气库干部员工身上,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强烈的责任感。卫11储气库大门外“保供有我,请党放心”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大家将其落实为手持甲烷遥测仪冬夜巡检时的点点荧光,转化为中控室巡检日志里的一笔笔郑重签名。 储气库“添丁”扩容并未停歇。记者来到距离卫11储气库半小时车程的文24储1-6井时,已是后半夜,但现场依旧灯火通明,施工进入冲刺阶段。钻井平台上,大家正进行甩钻铤作业,一边喊“一、二、三”,一边操作大钳进行卸扣。 钻井施工没有“中场休息”,在凛冽的寒风中,他们一干就是12个小时。平台经理赵亚川向记者介绍,这是该钻井队打的第10口注采气井,钻井工艺不断优化,工程时间逐渐缩短,“多打一口井,储气库就能多存一方气,保供就能多一分底气”。 截至目前,中原油田已建成并投运卫11、文13西、文24、白9、清溪等5座储气库,设计库容28.37亿立方米,未来还将建设更多储气库,保障华北地区千家万户的用气需求。 13日凌晨,采访组踏上返程之路,路旁烩面馆灶台上跳跃的蓝色火焰,正温暖深夜里吃夜宵人们的心。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