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胜利石油工程
“数”联万物,革新钻井模式2025年01月1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亚男
□李亚男 在民丰湖畔,丰页1井组的施工现场以科技魅力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钻井的固有印象:科学钻井分析优化与远程决策系统能自动推荐最优施工方案;钻井液智能坐岗、性能监测系统让泥浆工程师的工作更加轻松;MRO物联网如同井场的“智慧管家”,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数据,实现预测性维护;自动管柱系统的引入,让钻井工人可以遥控操作,尽享科技带来的便捷…… “井场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的全面融入,正悄然改变着井队的传统运行模式。”胜利石油工程黄河钻井70169队平台经理董德英说。 近年来,胜利石油工程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向科技要生产力、要效益,数智转型战略蹄疾步稳推进,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推动装备“万物互联” 开启井场无限可能 随着清脆的哨声响起,绞龙缓缓升起,精准对接泥浆罐口,洁白的工业盐如流水般涌入罐内,短短15分钟,便完成了10吨工业盐的加注任务——这是以往6个人用1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一站式”物资保供服务APP的引入。一线员工从此告别“肩扛手抬”的繁重劳动,实现了物资供应零包装、零固废、零扬尘、零泄漏,标志着胜利石油工程迈入“去包装、减人工、自动化”的绿色物供新时代。 传统钻井设备管理依靠人工巡检,设备发生故障时只能逐一排查,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间接影响钻井效率。“如果把物联网技术搬到钻井现场,实现井场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变人工巡检为实时监测,就可以大幅提升钻井现场的管理水平,提高设备的保障能力。”胜利石油工程信息化专家于丽丽带领团队采集各类设备数据,深挖数据背后的设备状态信息,成功研发出钻井装备MRO物联网系统。该系统能实时监测绞车、转盘、泥浆泵等关键设备的1184项参数,提供1472项保养项点提醒,以及836项报警参数提醒,确保设备运维无忧,钻井效率大幅提升。 打造智能控制产品 让钻井数智化绽放光彩 在四川乐山金山105H井,现场再也看不到泥浆工忙碌的身影。“钻井液智能坐岗系统就像是为钻井现场配备的一位AI泥浆工程师。它不知疲倦,24小时精准工作,能随时解决钻井液难题。”重庆钻探的工程师罗远亮赞不绝口。 当金山105H井在4200米左右钻遇断层面临井漏的严峻挑战时,智能坐岗系统迅速发出漏失预警,井队及时调整钻井液泵送流量,有效减少了油基钻井液的损失。此外,该系统还为现场精细倒浆、压水眼、替浆作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助力70183SL队在胜利济阳国家页岩油示范区创造了29.5天钻井施工新纪录。 如何让在地层中穿行的钻头具备测量感知能力,实现提速提效,一直是胜利石油工程探索的课题。 从前,依靠安装在螺杆上部的测量装置获得的数据存在不足,难以为提速提效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国外智能钻头主要有探管式与偏置式两种设计思路,前者仅能进行运动参数的测量,后者存在应力参数解耦难度巨大的问题。 面对挑战,胜利石油工程智能钻头项目负责人黄哲决心走自主创新之路。他们借鉴鸟群捕食信息共享策略,建立了多目标钻井参数方案评价模型,探索出智能钻井参数的优化决策方法。 如今,胜利石油工程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数字钻头已具备钻头处钻压、扭矩等多参数测量能力,实现了钻头工况、井底比能等关键信息的分析优化。未来,他们将以智能钻头参数感知为突破口,构建“采集、分析、控制、优化”四位一体的智能钻头参数感知与优化控制技术体系,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引领钻井数智化新潮流。 搭建智慧平台 全方位助力钻井数字化转型 2024年2月,胜利石油工程自主研发的智汇盒成功完成产品鉴定并投入使用。这一创新成果实现了1139项工程数据的全覆盖,首次在石油工程行业实现了钻完井及井下作业全链条现场数据的采集、汇聚、存储、传输及应用,为科学钻井分析优化提供了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撑。在胜利石油工程科学钻井远程决策支持中心,技术人员通过这一“最强大脑”,远程实时分析钻进效率,指导优化钻井参数,助力作业现场高效施工。 以埕北208B-P4井为例,接到作业建议书后,钻井队迅速优化钻井参数,仅用3.1天便完成钻井施工,较预计提前8.64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远程决策支持团队的精准指导。他们深入分析地质特征与工程难点,针对性提出施工措施,有效降低了复杂情况的发生概率。同样,在桩斜846井的施工过程中,远程决策支持团队指导钻井队实现全井零复杂,钻井效率大幅提升,机械钻速提高1.9倍,52.7天便钻完5248米,较设计提前18天完成施工任务。 如今,钻柱双向扭转、井筒业务一体平台、钻井及压裂数字孪生系统等一系列覆盖石油工程各业务的软硬件产品正协同推进钻井智慧化进程。面对井下突发情况,各子系统能够智能联动、快速响应,有效避免井下复杂情况,确保施工安全高效进行。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