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新闻会客厅2024年12月3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问:油田企业如何减小原油产品碳足迹? 答:对于油田企业来说,主要有四条路径减小原油产品的碳足迹。 一是以提能量、提产能、控含水、控递减为指引,优化产液结构、产量结构,源头压减低效无效液量、控减低效无效水循环。 二是注采输一体化节能降碳,采油环节优化井筒工艺、提升地面机采,实施地面地下一体化技术降电治理,提升机械采油系统效率;注入环节优化区域注水管网、大小泵组合,推广注水系统闭环控制、注水井智能分注,降低注水能耗;集输环节实施地面流程简化优化,采用短流程一体化预分水、高效油水分离、全流程经济管输等工艺技术,优化降低加热负荷和集输系统单耗。 三是采用“光热+”“光伏+”“余热+”多种能源综合利用模式,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加热模式,推动风电、光伏、光热、地热、余热等多能高效集成与耦合应用,构建多能互补、协同高效的能源体系。 四是推进甲烷控排,推广应用密闭装卸、高效压缩机和先进密封件技术设备,推进试气放空天然气、油井伴生气应收尽收,加强单井拉油、常规火炬气、原油储罐甲烷泄漏逸散治理,减少甲烷排放,降低甲烷排放强度。 过去,油田企业注重的是过程降碳,利用绿色低碳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未来,油田企业应该更加注重源头降碳,利用风光、地热、余热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提高能源的供给质量,进而实现“增产不增能、增能不增碳、增能不增费”。 4年来,胜利油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建成光伏发电装机规模350兆瓦,年发绿电4亿千瓦时。 问:目前产品碳足迹核算存在哪些问题? 答:“碳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是行业普遍面临的痛点。 首先,部分活动数据质量有待提升。目前碳计量器具配备、数据管理等制度和技术标准缺失,部分碳计量核查数据颗粒度粗,无法穿透至设备级,数据溯源困难,排放核算准确度低;关键点位温室气体排放缺乏直接测量装置。 其次,碳排放因子库尚不健全。我国的排放因子库主要来自文献和国家部门统计数据,部分引用文献年代久远,且仅针对单个企业典型工艺开展研究,缺乏普适性和代表性;借鉴国外碳排放因子库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若使用这些数据,碳排放可能比实际情况偏高,如果选择实测,需要付出较高的时间成本。 最后,缺乏统一规范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目前,国际上已发布的产品类别计量准则、标准、算法、数据等都与我国实际应用场景存在一定差异,适配性差,我国产品类别规则和核算指南标准少,难以指导推进企业开展相关研究。 问:我国油气企业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发力? 答:加快碳计量数据平台建设,实现计量数据的可追溯、可对比、可复证;编制发布油气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发布形式、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统一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针对行业特点、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原辅料供应类型,建立完善油气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推动油气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建立油气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增强消费者对油气产品低碳的认知和信任。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