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井下凉皮

2024年12月2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素军
16.8K

    张素军

    井下,地处河南濮阳柳屯镇,既是地名,也是单位名,中原油田井下特种作业大队驻扎于此。

    这里汇聚了作业队、炼油厂等诸多油田单位,生产区与生活区相互交织,超市、菜场、饭店、医院、学校应有尽有。我工作的单位在炼油厂,站在办公室隔窗眺望,沃野平原尽收眼底。冬去春来,麦苗与玉米交替轮种,四季的更迭就像一场无声的电影,年复一年在眼前放映,记录着井下的岁岁年年。

    井下地方不大,一条主街东西贯穿,蜘蛛小巷四通八达。穿梭其中的,有身着工装的油田员工,有当地农民,还有外来的商人。油田就像一个大熔炉,将天南海北之人聚于此处,也让当地饮食变得格外杂糅,西北的饸饹面、四川的担担面、武汉的热干面、温州的香辣鸭等各种滋味无所不包。每至饭点,小店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而在这众多美食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当属井下凉皮。

    小店开在井下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店名也很直接,挂出的招牌就叫“井下凉皮”。凉皮有薄有厚,薄的透亮,厚的Q弹,店家手脚麻利,“咔咔”几刀下去,将切好的凉皮码在盘里,然后调蒜水、淋辣子,再抓把黄瓜丝,撒点香菜,一盘有红有绿、色味俱佳的凉皮旋即上桌。

    作为一种大众小吃,凉皮无处不在,但西北凉皮似乎更受青睐,而井下凉皮正是西北凉皮的翻版——老板娘来自西北,是一位操着地道西北方言的油嫂。在井下,许多油嫂都将家乡美食带到了油田,并在此安营扎寨,可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再后来,井下凉皮有了名气,许多井下之外的油田人也开车到此品尝,吃完还要打包,言称“带回去给弟兄们尝尝”。

    凉皮于我,虽是小吃,却有着别样的魔力,隔三岔五便想吃上一顿,若久未品尝,馋虫便在心底作祟。有一年我到外地学习,吃腻了食堂,想换个口味,就到街边小店要了份凉皮,谁知一口吞下,竟味同嚼蜡。那一刻想起井下凉皮,心中无比怀念。

    时光悠悠流转,当年经营井下凉皮的西北油嫂已不知所终,可井下凉皮却作为一道金字招牌留存下来。

    女儿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第一餐指定要吃井下凉皮,于她而言,这是成长记忆里最难忘的味道,是萦绕心头的乡愁。我的前同事同样对井下凉皮情有独钟,后来他去了四川达州的普光气田工作。2013年我到普光出差,同事在当地一家饭馆为我接风。川菜尚辣,那天的主菜是麻辣鱼,盆口大的麻辣鱼上桌,浮着一层细密的花椒辣椒,热油一泼,滋啦作响。油亮的汤汁,雪白的鱼片,夹一片放进嘴里,爽滑鲜嫩。席间我们聊着过往,可聊着聊着,话题就拐到了井下凉皮,忆起往昔一同大快朵颐的时光,彼此先是拊掌大笑,后又唏嘘感叹,继而湿了眼眶。20余载井下时光,他乡早已化作故乡,井下凉皮承载的岂止是美味!

    几年前我离开单位,也离开了井下,但与井下的联系仍然千丝万缕。我曾多次写过井下,称井下是“我的小镇”。然而世事在变,井下也在变,随着城里商品房的兴起,年轻人都进城了,这些年中原油田也为一线退休职工建了多个安置小区,老人们也陆续搬离了井下。少了人,少了人气,井下落寞了,萧条了,每当夜晚来临,原本万家灯火的家属区变得静静的、黑黑的。不过油田几家单位还在,保持了井下的样貌,而且井下凉皮也在,也还是原来的味道,门上依然挂着“井下凉皮”的招牌,只是经营者变成了两个系着卡通图案围裙的年轻人,这让我惆怅的心有了一丝慰藉。

    (作者来自中原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