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

2024年12月2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回望历史,步履坚实。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业待举。在“中国贫油论”的迷雾中,老一辈地质家深信我国辽阔的领域内,油气资源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地质勘探工作。由此,第一次大规模石油地质普查在多个盆地拉开大幕。

    在那个火红年代,西南石油人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瞄准川西北、川中、川东北三大区块,取得中坝、雷音铺、福成寨、黄龙场等一批油气发现,由此奠定了四川盆地早期油气勘探格局。

    1979年,在四川阆中首口油气发现井——川30井钻获高产油气流,获日产凝析油120吨、天然气75万立方米。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在成都听取汇报后指示:“星星点点的油气,地质部门可以试采,及时利用。”西南石油局以此为契机,扎根川北、辐射西南,把油气开发摆到与油气勘查同等重要的位置,并逐步丰富和发展陆相致密砂岩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工艺技术,完善管网和采输系统,积极推进天然气滚动勘探开发。

    哪里黑、哪里歇,风餐露宿,人抬肩扛,一口深井打几年——这是老一辈石油人的难忘记忆。西南石油局承载着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从“寻油找气”的地质普查勘探大队,发展到“探采结合”的油气生产企业。转型发展后,历时20年实现天然气年产量由0到10亿立方米的跨越。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