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日暮记

2024年12月0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邹会莉
16.8K

    邹会莉

    清晨5点,滩涂深处的胜利滨海新孤变电站在曦光雾岚中醒来,呼唤着睡眼惺忪的翅碱蓬、罗布麻和大片风姿摇曳的芦苇。

    值班员马俊红和同事穿戴好劳保用品,拿上工具赶赴空旷的开关场。高耸入云的龙门架、列阵齐整的避雷器,在淡粉色的晨辉中伫立,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淡淡清香。“嘶嘶拉拉”放电声是她最为熟悉的声调,似有着一种魔力,令她心神安宁,神清气爽。

    此刻的马俊红就转换成了另一人,如揣起冲锋枪的战士。

    荒野,回荡着脚步声。清晰的唱票声,盘旋在偌大的变电站内,来回碰触着四周墙壁——执行倒闸操作,准备合开关。渐渐入冬的天气,空气湿漉漉的,随着一系列指令操作——倒负荷、调整参数等,瘦小的她全身湿透,额头上密集着点点汗珠。

    入职30年,日夜颠倒神经绷紧的值班员岗位,早已把马俊红从内向羞涩的女生,磨炼成一名独当一面、技术精湛的“超级工匠”。

    这个在滩涂深处的小站,日常值班员也就六七人。站里有个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被指派为马俊红的徒弟。她那稚气未脱的脸蛋,总让马俊红回忆起自己刚上班时的模样,淳朴率真。

    新孤变电站每日例行巡视4次,在特殊天气状况下则更加频繁。每一轮巡视,马俊红都带着这个年轻的徒弟:手持红外线测温仪,仔细观测引线和开关的温度;进入保护室,检查温度、湿度以及设备的运行状况;最后,认真填写报表资料上报。她边检查边讲解,徒弟边询问边记录。

    变电站值班员,是如此特殊的职业——他们远离喧嚣,与孤独寂寥为伴。在狂风骤雨突袭之时,他们是执行调度指令的先锋,是处理紧急事故的勇士。

    一天夜里,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电力线路因雷击而断电。马俊红披上雨衣就冲进了雨夜,检查故障,发现是雷击导致线路跳闸。凭借专业技能和果断行动,马俊红及时排除故障,恢复了供电。由于这次出色的应急处理,她赢得了单位的高度赞扬。

    当然,最令马俊红自豪的成就,不是荣获“油田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也不是在技术大赛中摘得银奖,而是她所工作的小站连续35年无事故的安全运行纪录——这一成绩在中国石化所有变电站中独占鳌头。

    回想刚工作时,那些曾经让她感到不安的时刻:孤寂的环境与外界联系稀少,站内人员寥寥无几,日复一日见面的同事之间的话语似乎早已说尽;夜间断电后的巡检工作;调度电话在寂静夜里的突然响起,常常使她在深夜惊醒。她真有些不习惯,一到晚上不敢睡觉。在师傅们的帮助下,她成长成熟起来,而这里也成为她第二个家。

    高压线路巡检完毕,她们又来到开关场。准备、唱票,一系列操作已在身体中形成肌肉记忆,动作简洁娴熟,行云流水般,带着几分潇洒利落。

    黄昏,是马俊红一天中难得的放松时刻。每当此时,她总会静静地眺望天边那如梦似幻的晚霞。变电站宛如被莫奈大师的画笔轻点,融入了一幅流动的油画之中。玫红色的霞光如同泼墨般肆意挥洒于天空,缕缕云彩镶上了金色的边缘,缓缓向下蔓延成一片粉色的柔美云海。云卷云舒,云朵不断变幻着形状,时而像绵软的小羊,时而又化作奔腾的烈马,自由奔放。

    新孤变电站仿若滩涂上遗世的存在,四周荒凉也为它渲染增色,落日的余晖为它涂抹上紫罗兰色的光。站外广袤的芦苇荡盛开着白色的花朵,苇叶和苇花在微风中摇摆起伏。

    月亮照在路上,像洒满了盐。她行走在人生的时间卷轴里。

    (作者来自胜利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