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共享用工”为企业发展注活力添动力2024年10月2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孙海涛 蔡 繁 蒋 鸽
孙海涛 蔡 繁 蒋 鸽 近日,在石化机械钢管分公司,一场以“共享用工”为核心的人力资源优化改革正在进行。 10月14日,在石化机械钢管分公司螺旋钢管厂内,生产调度员彭贤垚正熟练地在10吨天车上操作钢管吊运。这位拥有13年钢管精整工作经验的老将,在企业推行“一专多能”政策后,积极考取起重指挥证书,成功实现了岗位跨界,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通过兼岗有效解决了天车工短缺的问题,成为“共享用工”模式的实践者之一。 面对生产任务不饱满、设备升级改造带来的阶段性人员富余问题,石化机械钢管分公司提出“共享用工”解决方案。通过对生产排产和劳效指标的精准分析,合理压实用工人数,确定人员需求数量。同时,以班组为单位实施竞争上岗机制,将落选的富余人员纳入人力资源池进行转岗培训,统一管理。在转岗培训期间,钢管分公司注重提升入池人员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通过组织学习相关政策及理论知识、配合缺员单位开展岗前培训、安排车间技师讲解技能操作知识等措施,确保入池人员能够迅速适应新岗位。今年以来,已有4名入池人员经过双向选择重新上岗,15名动态富余人员成功分流至天车、销售等缺员岗位,有效盘活了人力资源。 此外,钢管分公司还积极探索外部“共享用工”模式,通过石化机械的政策指导和支持,畅通人员流动渠道,鼓励员工“走出去”。根据用工需求,他们梳理摸排富余人员的技能水平、身体状况、自身意愿及工作态度,开展人岗信息匹配工作。目前,在石化机械内部,钢管分公司已与四机公司签订输出协议,输出员工50人,协助其生产保供。 同时,依托石化机械有关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该公司还不断加强自身检测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拓展无损检测市场。截至目前,已有10余名无损探伤工取得相关资质证书,5名有资质人员被选派赴湖北恩施建南镇参与管道施工项目检测技术服务。 在输出期间,该公司持续关注输出人员的工作动态和心理状态,及时解决通勤等实际问题,确保员工能够安心工作、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这种内外结合的“共享用工”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局部人力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还激发了员工的价值创造力,为企业提质增效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