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1版:中国石化报01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安徽石油小岗村加能站见证“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用能变迁,积极助力当地经济腾飞

在改革大潮中与农村发展共成长

2024年09月2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闫坪卉 孙德荣
16.8K

图为安徽石油小岗村加能站现场。李 楠 摄
扫码观看更多内容

本报记者 闫坪卉 孙德荣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路过物联网产业展示厅、小岗有机农业产业园,经过“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的石牌楼,沿着宽阔的改革大道向前驶去,就到了安徽石油小岗村加能站。

1978年的冬天,小岗村18户农民凭借敢为人先的勇气商议包干到户,按下了“大包干”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多年来,小岗村始终坚持着“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支柱产业逐渐由单一农业向多元化发展,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标杆。为更好地服务小岗村建设,2013年,安徽石油小岗村加能站落成。10多年来,陆续增加生活用品销售、送油到田间等服务,村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这个提供方便的“邻居”。

小岗村加能站四周的农田里,各类农机正在忙碌。加能站里有两台汽油加油机和两台柴油加油机,几分钟内,数辆大型农机就完成加油。正在给农机加油的村民王明留告诉记者,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王明留出生于1970年,当时的小岗村,耕地靠人拉牛犁,年人均口粮只有100公斤。当时,整个凤阳县只有几座石油站。王明留依稀记得,供销社售卖的煤油,都是从石油公司购买。

“大包干”后,从安徽到全国,从农村到城市,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攀升。

王明留和家人再没有因为温饱不足发愁,家家户户有了余粮,耕地用上了手扶拖拉机。王明留向记者介绍,每逢农忙,大伙儿就用木板车拉着油桶,去几十公里外的石油站买柴油。当时的石油站,盛油的是大铁桶,加油的是油抽子。经常大早上就排起了长队,有时候上午还没有过完,“柴油售罄”的牌子就挂起来了。石油站的大铁门是开放的,但站点少、柴油短缺等问题限制着服务能力的提升。

改革开放的数十年间,我国炼油能力增加,道路建设提速,加能站网络随之铺开,现代化的加能站取代了传统的石油站,“柴油短缺”“加油要走十几公里”等问题不复存在。

“现在的耕作都机械化了,加能站也开到了家门口。”王明留说,前几年,他靠着优惠的政策,购买了属于自己的插秧机。在小岗村加能站,记者还见到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农机手殷友付,他的收割机一年能收近千亩地庄稼。

走进小岗村加能站易捷便利店,里面摆放着方便面、火腿肠等速食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还有“金玉滁菊”等地方特产。站长胡群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随着“大包干”纪念馆的落成和道路的建设完善,村里的旅游业逐渐兴起。每逢节假日,村里都有络绎不绝的调研团和大学生学习团。为更好地服务游客,很多村民开起了民宿和餐馆,加能站也卖起了地方特产。

在小岗村,记者看到电商线下体验店、安徽农产品电商平台线下体验店等,村周围建起了不少产业园,有电子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等,盼盼食品、凯胜食品等知名品牌在小岗村落地。村民住上了统一修建的两层小楼,下面整齐停放着一排排小轿车。

胡群向记者介绍,随着产业的发展,村民逐渐富裕起来,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去产业园打工基本上是开车通勤,旅游团的大客车也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依托于此,汽油销量不断攀升。

百尺竿头须进步,策马扬鞭再奋蹄。多年来,在服务小岗村建设的过程中,小岗村“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安徽石油。安徽石油总经理卢叶春介绍,目前,安徽石油正在氢能、充电和AI智能支付等领域积极探索。下一步,将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小岗村增设充电桩,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服务。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