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煤矿开采中谈之色变的“瓦斯”,如果能被安全、有效开发出来,富含煤的鄂尔多斯盆地资源量岂不是要翻番?一个不经意的邂逅,一个大胆的想法,促成了华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主管师董昭雄与煤层气20年的不解之缘。
董昭雄:20年执着终不负2024年09月2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付豫蓉 马献珍 鲁一娴
付豫蓉 马献珍 鲁一娴 文/图 9月16日,一块来自地下2100多米深层的煤岩芯块,在秋日阳光的照射下泛起光泽。董昭雄小心翼翼地把岩芯放在手心里,轻轻摩挲着。 这些煤岩芯块取自河南通许县域内的南华北盆地首口煤层气重点探井——通1HF井,拥有上亿年的历史。经过测试,可以得出深部煤层的含气性。作为华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一名主管师,董昭雄一边仔细观察岩芯,一边和负责取芯的录井队员讨论地层变化情况。 20年来,董昭雄坚持与深层煤较劲,深入钻研、敢为人先,让一度备受冷落的深部煤层气受到关注。 梦想来自偶然的发现。 那是2003年一个冬夜,时任录井队队长的董昭雄在大牛地气田大39井钻进至煤层时,观察到泥浆槽内翻滚着豆大的气泡,比砂岩气中出现的鱼子状气泡明显活跃。这个发现瞬间激起了他的兴趣。 半夜换班回到宿舍,董昭雄大脑依然处于兴奋状态,煤矿开采中谈之色变的“瓦斯”,如果能被安全、有效开发出来,富含煤的鄂尔多斯盆地资源量岂不是要翻番?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董昭雄激动得彻夜难眠。谁承想,这看似不经意的邂逅,促成了他与煤层气20年的不解之缘。 知易行难,更何况,地质首先需要解决“知”的问题。当年,局限于煤层气吸附理论所形成的封闭式思维,使得煤层气开发方向被广泛认为是“禁区”。更有观点认为在超过2000米后,因为地层温度接近100摄氏度,作为“吸附气”形式的煤层气根本不会存在,即便有也是少量的,没有开发价值。 为验证自己的想法,董昭雄开始长达十几年的基础工作:收集国内外各类文献资料、复查老井的历史资料、搜罗观察煤层气岩层岩芯…… “复查老井资料,说起来简单,可干起来,光探井的纸质资料那可都是满满的一屋子,更别提各种电子材料。”一同在通1H井钻井现场做岩芯实验的尚亚乐和董昭雄共事多年,“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地钻在里面”。 最终,在海量的科研资料里,董昭雄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考——深层游离气保存条件更好,游离态与吸附态共存后,温度对煤层含气量的影响就变得更小。“这就像一个液化气罐,只要罐的封闭性完好,将其放在温度高些或低些的环境里,罐内的气体都能保存好。”董昭雄形象地解释。 有了方向让他更加坚定信心,先后撰写的《深部煤岩含气性及煤层气开发潜力分析》等十几篇论文,在全国天然气年会等非常规领域学术会议上交流,观点逐渐得到专家认可。 2018年前后,包括华北油气分公司在内的多个油田启动了煤层气项目。董昭雄开始在各个生产现场奔波,“纸上得来”的梦想终于可以在现实中被观察和验证。他终于有了“亲自上手”的机会。 2020年华北油气分公司决定对石1和石2等井首次进行系统取芯测试,取芯后的实验数据让董昭雄激动不已,“这些实验证实了游离气确实存在”。 但更大的困难随之而来——如何把丰富的资源开采出来。2020至2022年,他几乎跑遍了国内煤层气正在勘探开发的现场,“去现场主要是看钻井压裂是如何干的”。董昭雄介绍:“资源确定以后,就要用工程技术把煤层气拿出来。” “石1井虽验证了认识,但产量还是较低。”董昭雄想起当时的情形,“我意识到还是压裂问题,煤层气就好像藏在互不联通的小隔间内,必须加大规模压碎煤层、打通隔间,才能出来。” 2023年,他将这一思路应用在中国石化首口深层煤层气井——阳煤1HF实验。压裂规模扩大后,开井即有大量气体随压裂液喷涌而出。试气现场他如释重负地感慨:“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该井最终获得日产10.4万立方米的高产,创国内深层煤层气井多项纪录。 不知不觉中,星光满天,通1HF井的取芯交付实验还在进行。董昭雄顾不上休息,依旧在现场忙碌着。当年不被看好的梦想,随着初秋的微风,渐渐展现勃勃生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