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把人才培养这把伞撑得更宽更大”2024年09月1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杨 涵
【上海海洋石油局陈忠华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 该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现有67人,其中骨干成员7人,领衔人为集团公司技能大师、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忠华。工作室业务涵盖海洋钻井、机械、电气、水下工程及船体等多个领域。多年来,工作室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3项,推广先进操作法10余种,完成创新成果转化34项,每年创造效益超千万元,并有效解决井下复杂情况难题100余个、现场技术难题200余个。 杨 涵 9月6日,在首届中国石化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中,由上海海洋石油局海上一线青年员工王伦独立承担的“海洋钻井平台进口设备控制系统自主国产化研究与应用”项目,斩获技术技能类油气和新能源赛道评比一等奖。该项目给进口设备换上了“中国大脑”,成果已应用于5座钻井平台,累计创效900万元。 “能将在一线工作的经验与思考转化成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果,王伦给年轻人起到了榜样带头作用!”作为王伦的师傅,集团公司技能大师陈忠华倍感欣慰。 目前,勘探四号平台正在钻探招商区块的首口井,这是该平台首次挑战高温高压井。陈忠华赴现场做技术支持的同时,也给平台员工开起了小灶,组织了以班组为单位的技能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针对前期钻探中的井下复杂情况和设备技术难题进行全面复盘与分析。同时,鼓励一线员工各抒己见,分享解决方案,他再逐个进行点评。目前,培训已进行了3期。 今年是陈忠华在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工作的第41个年头,也是陈忠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10周年。从井架工到技术大咖,他半生在海上摸爬滚打,成功挑战了50余口高温高压井,被誉为“针尖上的舞者”。 “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执行,要不断追求创新。”这是陈忠华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他以现场为导师,边干边学,在摸索中羽翼渐丰。在追求提质增效的过程中,他开始自行研制多种井下工具。为解决接钻杆费时费力的难题,他用平台上两根套管做成辅助鼠洞,使得接钻杆速度提高30%,井口工具损耗减少70%。这项看似不起眼的小创新,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上海市合理化建议创新奖。 2014年,以陈忠华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的定位是支持一线的加油站、创新创效的孵化器、人才培育的练兵场。为给一线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培养更多钻井达人、技术牛人、海上铁人,工作室建立三级师带徒模式,由骨干成员担任一级导师,逐层指导与培养新成员,形成三层递进的人才传承与发展体系。 去年底,工作室引入一套井控模拟设备。这套设备由智能操作座椅、节流控制箱和带有数字化集成音效系统的显示屏组成,能够让学员沉浸式模拟现场作业环境,直接有效地增强作业人员井控应急处置和钻井设备操作能力。 “如果条件允许,我想在工作室设立一个井控培训点,这样大家就不用调班或请假去外地培训,学起来更方便。”陈忠华说,“只有把工作室的作用发挥得更好,才能把人才培养这把伞撑得更宽更大。” 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培养出平台工程师及以上岗位人员50余名,他们在全国首届石油钻井工技能大赛中取得2金1银2铜的成绩,名列集团公司榜首;在中国海油举办的技能比武中获得团体第一名、第二名,三个单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除此之外,袁奇俊、徐辉获上海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石油钻井技术项目银奖,王伦获首届中国石化青年创新创效大赛(技术技能类油气和新能源赛道)一等奖。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