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新闻会客厅2024年09月0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魏佳琪 杨先锋
刘宏斌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会长 胥雪梅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工信局副局长 吴启春 鸿达阀门管件有限公司董事长 近年来,我国在油气装备技术研发上取得了哪些重大的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对提升我国油气资源开发能力有何具体意义? 刘宏斌:近年来,我国油气装备技术研发突飞猛进,一系列大国重器为非常规、超深层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石油钻采装备方面,形成了以超深井钻机、大深度修井机、旋转导向系统等为代表的系列化新产品,带压作业装备全面实现国产化,连续管作业装备基本满足国内油气田生产需求,无水压裂、电驱压裂装备日益成熟。在海洋油气装备方面,“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号7500吨级全回转起重船、最新半潜式钻井平台“深蓝探索”、旋转导向钻井系统等支撑海洋油气开发不断向深水、超深水迈进,深海油气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增长极。 在“十四五”发展的关键阶段,油气装备企业要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协同开展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技术,面向未来部署引领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撑油气装备行业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同时对需要优先发展的技术和新兴产业进行分类整理、回顾评价、顶层设计,为“十五五”规划的制定和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油气装备产业聚集区建设是促进油气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对国际市场竞争,产业集聚区如何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胥雪梅:建湖县是全国县级唯一的国家级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目前已形成从上游到终端、井上到井下、陆上到海上、生产到服务的全产业链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进一步提升产业聚集区的国际化水平。 一是强化产业项目招引。围绕产业链招商图谱,紧盯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技术含量高的大型成套装备和关键节点项目,重点突破油气复合开采装备、水下防喷器、井下装备、油气储运设备等细分领域,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或与已有企业开展合作,推动石油装备产业链前延后伸、填平补齐。 二是推进企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链重点企业上规模、提档次、创品牌,坚持“一企一策”,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掌握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生态主导型和领航型“链主”企业。建立“入库培育、择优上报、创建小巨人、打造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体系,分类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滚动培育库。支持企业强化研发创新,加大常规产品技术革新力度,将产品做精做优,提高附加值。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积极引导石油机械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建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厂。 三是发挥行业协会职能。切实发挥石油机械协会“服务、协调、维权、自律”职能,引导企业遵守行规行约,维护行业整体利益,避免同质化竞争,坚决遏制无序竞争行为。 四是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与中石协、易派客交流合作,积极推介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紧盯国际重点产油地区,鼓励企业开拓市场。推进产业链配套协作,定期召开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作专场对接活动,鼓励中小微企业围绕大企业生产需求提升协作配套水平,实现分工协作、产业协同、发展协力。 小型特殊机泵、特种阀门、高端仪器仪表等一些小装备基础研究难度大、专业化程度高、研发投入多,是产业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面对高昂的研发投入和相对有限的市场容量,企业应如何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关系,持续推进技术创新? 吴启春:不能忽视小装备的大作用。要制定明确的长期发展规划,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重视长期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有效突破产业瓶颈,确保掌握发展主动权,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是精准市场定位,抓住目标客户。针对市场容量有限的问题,深入收集和分析市场数据、技术趋势等信息,精准定位目标市场,专注于细分领域井口装置和节流压井管汇等产品研发生产,并根据客户现场作业条件提供定制化服务和解决方案,争取在有限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二是强化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创新。牢牢把握创新这个“牛鼻子”,依托科技研发平台,根据项目进展合理规划投入,分步实施,通过优化流程、提高管理水平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为后续投入提供信心和资金支持。积极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研发补贴、专项资金支持等,减轻研发负担,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整合双方资源和优势,提高创新成功率。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培养人才队伍。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和外部高端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技术团队,对参与国产化攻关、技术创新的团队和个人建立长期激励机制,使他们的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投入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魏佳琪 杨先锋 整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