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江水横流,他们无所畏惧;重任在肩,他们勇敢前行。每年汛期,素有“抗洪桥头堡”之称的江苏油田采油二厂高集采油班站全员戒备,干部员工与洪水、暴雨、高温搏击,全力保障166口油水井安全、环保生产。近日,本报记者跟随高集采油班站员工一起守护油井,记录下他们无畏的身影——
洪水中坚守的采油人2024年08月2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陈冬 潘月斌 刘继宝 季蓉
陈 冬 潘月斌 /图 刘继宝 季 蓉 /文 8月6日,洪泽湖三河闸关闸,江苏油田采油二厂高集采油班站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抗洪,终于告一段落。油田生产报表显示,洪汛期间,高集油区产量始终在运行计划线之上。 “又打赢了一场抗洪保卫战!”刘玮望着退去的洪水,长吁了一口气。刘玮是高集采油班站高6-6岗位长,管理着这片洪水中的50口油水井。这位41岁的采油汉子,自参加工作起就在湖区采油,经历了16次抗洪,今年是他印象最深也最艰苦的一次。 由于淮河上游来水影响,洪泽湖于7月4日开始泄洪,最大流量超过每秒7700立方米,一时间,江苏油田位于泄洪道上的7个油田成为一片汪洋。素有“抗洪桥头堡”之称的高集采油班站,经受着洪水、高温、暴雨的多重考验,全力守护处于淮河入江水道的166口油水井。 水上“踩高跷”,油井生产无忧 “采油设施都建在4米至6米高的平台上,即使是汛期,油田生产也不会受到影响,水体不会被污染。”在高集油区,记者看到三四千米宽的泄洪道中屹立着一座座架空的采油平台,抽油机不停地运转着,如同在洪水中踩起了“高跷”。 泄洪期间,水位最高可达3.6米。采油工进出和巡查都要靠“飞鱼”,一种轻便小巧、速度快的小艇。在部分浅滩地区,“飞鱼”无法靠近采油平台,员工只能下船蹚水过去。水下情况不明时,大家就用竹竿探路,防止脚下不稳跌到水中。 高集采油班站党支部副书记王禄告诉记者,前期,班站全面检查了所有油水井及相关设施,紧急拆卸压力表,加高药剂入口,更换受损光杆和抽油机毛辫子,对码头、防洪堤进行维修加固,补充防洪物资,并安排好检泵、热洗等作业。“泄洪后,我们加密巡检,每个班组每天至少巡井4次。”王禄说,每个班次,员工几乎都在巡井,以保证原油正常生产。 脱下装备,37摄氏度的高温都觉得凉爽 在高6-6采油平台,记者碰到了准备巡井的刘玮和采油工潘成翔,便跟随两人穿戴装备。 巡井时,必须全副武装。当穿上橡胶皮叉防水裤时,记者感觉身上瞬间被包裹得密不透气,再穿上厚厚的救生衣,戴好安全帽,在阳光的暴晒下,闷热难耐。 巡井到高6-35井平台时,记者随潘成翔登上平台。平台空间狭小,四周长满了芦苇,蚊虫飞舞,水面蒸腾出阵阵热气,犹如置身于一个蒸锅中。铁制的平台扶手被太阳烤得滚烫,不敢触碰。“不瞒你说,这平台都能把人烫熟,现在的我和烧烤之间只差一把孜然。”潘成翔打趣道。 37岁的潘成翔乐观、幽默,10多年来一直在高集油区,熟悉这里的每一口井。“巡井按照‘听、看、摸、查、闻’五字作业法,听抽油机有无异响,看抽油机运转情况,摸电机热度,查抽油机皮带、底座螺丝有无松动,闻设备运转有无异味。”潘成翔边说边巡检。 半小时后,这口井巡检完毕,记者与潘成翔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安全帽下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眼睛被汗水浸得生疼。防水裤里也积了不少汗水,走起路来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脱下防水裤时,脚板都被汗水浸得苍白、褶皱纵横。“每次脱下装备时,37摄氏度的高温都觉得凉爽。”潘成翔笑着说道。 他们是采油人,也是清洁工 “这里是淮河入江水道,连接高邮湖、邵伯湖,下游不远处就是金湖县饮用水取水口,环保要求很高。我们管理油井的同时,也承担着保护水体安全的责任。”王禄告诉记者,采油工巡井时会随身携带蛇皮袋,收集巡井作业产生的手套、棉纱等废弃物,不让一滴油落入水中。 每次泄洪,上游都会漂浮下来一团团的水草。这些漂浮物往往是水草与杂物的结合体,一旦靠近电线杆或者采油平台底柱就会缠在左右,在浪潮作用下,会产生很大的拉力。若处理不及时,这些漂浮物甚至能把电线杆拉倒,若是缠在井口,还可能对井口流程造成伤害,导致漏油。“有的水草缠得很紧,我们长叉、镰刀、耙子齐上阵,折腾很长时间才清理掉。”刘玮说。 洪水到来之前,他们就更换了高6-112、高6-107等15口井的腐蚀流程,对平2、平4等多条管线进行了维修,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水体风险监控,降低了水体污染风险,保证了“滴油不入水、片泥不落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