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旧物眷眷

2024年08月1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 晓
16.8K

李 晓

一些旧物,镀上了时光的光泽,浸透了岁月的包浆,它们,骨肉一样长在我的生命里,总是难以舍弃。

一张1987年新年的报纸,四开小报,仿佛散发着铅印时代的墨香,报名是县城文人雷先生题写的。身形单薄如稻草人的雷先生,常在县城老巷子里踽踽独行,面容清癯,目如深潭,题写的报名却苍劲雄浑,为一张内部文学小报赋予了灵魂的沉沉重量。那张铅印小报的第四版右下角,有我一首8行小诗,那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立志要当世界文豪的18岁文艺青年的处女作,诗里寄托着我对新年的憧憬。

我在城里先后搬了四次家,每次搬家,总是书房里的那些藏书提前抵达新房,它们是古战场上先行的粮草。而这张1987年的小报,已成为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张报纸,纸张已发黄。每当岁末,我就要重拾这张报纸,摸一摸自己的胸口,问一问我的初心,是否还在高血脂的油腻中年生活里奔腾。

旧物依依,成了我的癖好。一双穿了多年的皮鞋,我舍不得扔掉,跌跌撞撞踉踉跄跄的步履里,留存着我的体温与汗水,还有那些不轻易示人的心酸委屈。

一支1994年的蘸水钢笔,笔尖已磨得粗钝,我还珍藏着。想起当年我在蓝色稿纸上沙沙地急切书写,多像春夜蠕动在簸箕里吃桑叶的蚕发出的声音啊。蓝色稿纸是城里报社李记者给我的,每页15行300字,而今他是深圳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老总。后来,我开始在购置的386电脑上,诚惶诚恐地用“一指禅”笨拙地打字。起初我总觉得难以适应,奔突思维似骏马,打字速度却如大象缓慢。重新拾起那支在笔筒里凝望着我的钢笔,又用了一年时间,用笔与电脑,交叉轮换着给西安与哈尔滨的两家青年杂志写了专栏稿。有天深夜起床,窗前薄霜中,我拿起案前笔筒里那支黑色钢笔,我亲吻了它。这支笔,记载着我对文字满怀虔诚和庄重之心的年月。

据说作家张炜至今还在用笔写作,如农耕时代吆喝着老牛耕田的农夫,一笔一笔郑重书写,全是心血的凝聚。他那本皇皇巨著《你在高原》将近500万字,全是一笔一笔在纸上写出来的。

还有作家刘震云,他用蘸水笔写作,蘸一次,写下10多个字,有惜墨如金的感觉。每写下一个字,都怔一怔,像是在雕刻一个字。所以读他的文字,很少废话。

作家莫言也是这样,他说用纸笔写作有成就感。写完放在旁边,每天一数有20多张纸,心里很是安慰,写几个月一大摞,好比农民看到粮食堆在院坝。莫言原来也曾经用电脑写作,感觉不太好,第一个是写字速度变慢了,一上网就忍不住去面对无数的八卦和垃圾,在网络上磨磨蹭蹭,一下好几个小时就过去了,结果又要吃饭了,吃饭后又陷入疲倦期。莫言后来为了集中精力和心思写小说,克服自己喜欢在网上飘来飘去的恶习,就把电脑搁置了。

这些还在用纸笔写作和纸上阅读的人,像那些私塾里的老先生一样,他们身着布衣布衫,面对文房四宝,青灯黄卷,在笔墨纸砚前凝神运气,阅读与写作,完全是一种生活仪式了。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那些还在执拗着用笔书写的作家,我用保存的一支笔,向他们遥遥致意。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我一个人走上一栋旧楼,在7楼的门前,张开双臂,忍不住拥抱了那斑驳的老墙。那是我曾经住了13年的家,墙壁上渗透的烟火气息里,袅袅浮现着那些年一个家的灯影摇曳,油烟滚滚里的亲昵与争吵,相爱相杀,还有内心里独自翻越过的坎坷。

旧物眷眷,时光里缓缓落下的古铜色光泽中,是岁月为我披下的温暖老棉袄。(作者来自中长燃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