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2024年08月14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问:《方案》强调加快关键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研究院围绕这一领域都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伊 卓:近年来,我院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精细化工学科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功能单体、新型催化剂、化工中间体、新型材料助剂、油田化学品、医卫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强化布局,多项产品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发展酸、胺、醇、酯和烯类等关键单体及中间体制备技术,为高性能材料开发提供单体保障。例如,自主开发乙烯齐聚制α-烯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首创全新结构的JS系列内给电子体,用于BCZ、HS聚丙烯催化剂,成功生产高端聚丙烯专用料,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 围绕油田钻井、压裂、采油和集输等工艺迫切需求,创新开发系列牌号油田化学品,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胜利、河南、西北等油田实现工业应用,为油田企业增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自主开发高端关键医卫材料,建成国内首套工业生产装置,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为我国在该领域提供技术保障。 杨学萍:我院依托中国石化高端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一方面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重点做好合成气、烯烃、芳烃等基础化工原料的利用,打造加氢/脱氢、氧化/环氧化、烷基化、氢甲酰化等共性技术平台,发展下游高附加值衍生产品。其中,合成气经乙醇酸甲酯制医用级聚乙醇酸(PGA)中试装置顺利投产;开发了二元酯加氢、二元酮加氢、苯环加氢、二元腈加氢等技术,相继开展中试验证和工业转化;烯烃环氧化制环氧丁烷、环氧环己烷、二氧化双环戊二烯等精细化学品技术完成中试验证,有望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另一方面,我院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关键精细化工产品技术,针对化工新材料关键单体、先进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新型显示材料、医药中间体等“卡脖子”产品,加快重点突破,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问:面对市场对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还有哪些技术难点亟待突破? 伊 卓:我院在精细化工业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研发和市场转化经验,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在技术上仍存在差距。 在精细化学品制备过程中,对新型催化剂作用机理、构效关系、分离纯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理论认识还需提升。 先进催化剂的核心工艺和自主创新能力仍需提高。例如,均相催化剂的“非均相化”替代、催化剂的分离循环利用、廉价金属催化剂的开发等。 精细化学品的定向精准合成技术还需突破,需满足下游客户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 杨学萍:我院亟待突破的技术难点主要包括:一是开发绿色新工艺与先进装备,微通道反应器、超重力旋转床等过程强化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灵活生产的特点,但技术更新换代难度大、成本高,反应精准控制系统相关的重要装备及零部件国产化率低,有待加强生产配套保障;二是研制新型催化材料,针对特定化学反应,定向开发兼具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亟须开展催化剂定向设计,构建新型高效的催化体系;三是开发高效分离技术,超临界、膜分离等分离提纯过程无毒无害,还可以大幅增强分离效果、降低能耗,但目前在精细化工领域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四是提升高端产品性能与品质的稳定性,我国尚未完全掌握一些高端化工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有些材料合成工艺成熟,但上游重要原料无法生产,产业链风险较大。 问:下一步,研究院将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从哪些方面发力提升精细化工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伊 卓:《方案》为石化产业精细化延伸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院将按照要求从以下方面发力: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新型催化剂创制、反应精准调控、过程强化、分离纯化、单元反应器设计方面加强基础研究。 坚持强链、补链、延链。以石化大宗产品碳1-碳9为原料,规划其深加工的产品树,开发成套工艺技术,促进产业链延伸,实现产品技术差异化、高值化,加强成果转化落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开发本质安全、降碳减污、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安全化绿色化技术。例如,绿色羰基化、选择氧化、高效酯化等连续化工艺技术开发,提升产品生产过程安全性。 杨学萍:《方案》为企业开展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未来,我院攻关研究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产品高端化、差异化、定制化研究,尤其电子化学品、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化工新材料,要与下游终端用户形成紧密联系,为他们提供产品研发、合成精制、应用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二是推进生产的绿色化、清洁化、循环化,在突破一批绿色化、安全化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研究采用生物质、废弃油脂、废弃塑料等原料替代传统化石资源生产精细化学品,形成对现有化石基材料的有效补充;三是提升研发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尤其要加强数据驱动的材料与产品研发,为精细化工加快新产品开发与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