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多维度全方位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2024年08月14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精细化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将精细化学品与化工新材料统一纳入精细化工范畴,多了化工新材料这一重要领域,大大拓宽了传统精细化工的边界。《方案》还明确提出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即到2027年,石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培育5家以上创新引领和协同集成能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5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建20家以上以精细化工为主导、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提出了六项行动和五项工程,主要涵盖产业延链提质、技术攻关、安全绿色技术改造、中试平台等创新体系的构建、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约化发展布局等。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针对我国精细化工产业链高端化延伸不足、精细化率低的问题,《方案》中提出“一个行动”和“两个工程”,即“实施有效供给能力提升行动”和“产业延链工程”“产品品质提升工程”,以促进传统产业链转型升级,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首先,《方案》对传统产业链包含石油化工、煤化工、盐矿化工及生物化工等领域的延链产品进行了描述。石油化工产业链要重点做好烯烃、芳烃的利用,发展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聚氨酯、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膜、专用化学品、高性能胶黏剂等八大类产品。这些产品绝大多数属于化工新材料范畴(高端聚氨酯可划分至化工新材料的弹性体和专用化学品,高性能胶黏剂可划分至专用化学品)。此外,煤化工里涉及的可降解塑料、生物化工里涉及的生物基单体、盐矿化工里涉及的氟硅树脂和氟硅橡胶等分别属于化工新材料里的可降解材料、精细化工及其单体,以及高性能氟硅材料领域。因此,《方案》中提到的传统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的核心是推动化工新材料的发展。石油化工行业的产业链延伸是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涉及的化工新材料市场份额占化工新材料总需求(按重量统计)的90%以上。生物化工里的生物基产品是对现有化石基材料的有效补充,是绿色低碳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次,在精细化学品领域,《方案》中提出促进优势产品提质。我国精细化学品数万种,其中,农药、染料、涂料、颜料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专用化学品也是重要的细分赛道。尽管我国这些优势产品产量可观,但都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性欠佳。针对这些问题,《方案》指出在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需求的推动下,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促进这些产品的提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并通过定制化服务及提供解决方案等新合作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培养客户黏性。这种定制化服务可使研发产品与客户需求精准对接,是与下游客户“长期绑定”的有效方式。2001年,巴斯夫定制化产品及解决方案等直接面向客户的业务占总销售额的50%,2020年,这一数值已提升至70%。 技术革命性突破 我国高端精细化工产品进口依存度高,尤其是自主研发的技术较少。《方案》提出,要围绕热点需求,引导精细化工企业与专用设备制造企业、软件开发企业实施供需结对攻关、协同创新,开发微通道反应器、特种分离设备等,以加快关键产品的技术攻关。 此外,鉴于很多精细化工产品及原料都属于危险化学品,《方案》提出“实施安全环保技术改造行动”,鼓励精细化工企业实施安全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并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推进绿色产品(工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开发与创建。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我国精细化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弱。中试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由于中试平台建设需要场地设施、软硬件、技术和人才队伍的全方位支撑,成本高昂,导致众多中小企业因资源有限而难以独立承担建设任务。即便是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的中试平台,也常因开放性不足的问题,使这些宝贵资源未能充分惠及中小企业,限制了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方面的参与和利用。据统计,当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有37.3%开展了研究与试验活动。《方案》提出“实施创新体系完善行动,建设共性技术中试平台,同时促进上下游协同创新”。这就要求精细化工企业要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分离纯化等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的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中试项目落地。值得一提的是,《方案》中提到的很多共性技术平台属于分离纯化技术,说明分离纯化技术对精细化工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还要引导精细化工龙头企业联合相关企业、高校、院所等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促进上下游协同创新。 我国精细化工企业散、小、乱,行业集中度低,需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和集约化管理。从技术视角看,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国内过于扁平化的行业结构,缺乏龙头企业对行业发展的引领。《方案》提到的“实施强企育才行动”明确指出,培养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大型石化企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加大高端产品关键技术攻关,通过战略合作、兼并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国外的巴斯夫、杜邦、三菱化学等化工企业同时也是精细化工企业龙头,这些企业在行业内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而我国大宗化学品龙头企业与精细化学品龙头企业基本处于分化状态。大型石化企业应该提升精细化率,将配套中小企业纳入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管理,培育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此外,《方案》提出“实施产业布局优化行动,打造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工程”,除了提高化工园区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还鼓励化工园区围绕主业特色,推进基础化工原料生产企业与精细化工企业联合布局,促进产业协同耦合、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次利用。巴斯夫和万华化学著名的“一体化战略”就是从基础化工原料将产业链延长至各种精细化工产品,提升整体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此外,针对我国沿海精细化工产能趋于过剩、内陆发展不足的问题,《方案》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区域产业转移合作,引导地方科学谋划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推进打造细分领域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形成东中西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最后,《方案》在保障措施中提出,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同和联动;二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协同财政、金融等多领域政策,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三要优化服务保障,激励企业研发投入,完善产品标准体系,提升测试评价能力。 总之,我国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任重而道远。大型石化企业要结合自身产业链的优势,充分利用金融助推器的作用,努力延链提高自身精细化率。在此基础上,通过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等资本运作手段,积极参股收购,加大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跨所有制的专业化整合力度。加强与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合资合作,协同互补、优势互补。带领中小企业一起向规模化、园区化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安全方面,要重视生产的绿色化,并通过智能化助力相关技术攻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构建中试平台基地,为更多中小型企业提供成果转化基地。同时将产业链尽量延长,向精细化方向延伸;通过定制化、提供解决方案等模式,与下游企业紧密配合,上下游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协同发展,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