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2024年08月0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问:油气田企业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现状如何?需要攻关哪些难题? 答:近年来,聚焦“双碳”目标,油气田企业紧抓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风能、光伏、地热、余热等新能源业务,加快构筑“油气+新能源”多能互补格局,探索应用新能源技术,减少传统能源用量,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面对新能源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挑战,要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油气田企业需要加快提高“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水平,创新解决新能源消纳及不均衡等难题;着力构建更多方式、更大场景的多能互补用能体系,推动新能源与油气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和技术,推进地热、余热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开发效益。 问:油气田企业如何提高新能源“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水平? 答:油气田企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立配套的发供电系统和柔性可调的注采输负荷,具备建设“源网荷储”智慧能源系统的先天优势。但油气田企业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也面临瓶颈,比如,新能源安全经济消纳能力不足、“源网荷储”相关资源独立运行缺乏实时智能统一管控手段等。因此,需要构建智慧能源系统,以调节型智慧电源、多元互联智能电网和柔性生产智能终端为基础,发挥“源网荷储”资源优势,建设集成信息分布管理、指令高效传递、绿色产业链融合互动的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推进油气田企业能源电力生产运行方式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提升“源网荷储”一体化调控和价值耦合能力,最大化降本提效,为降低油气盈亏平衡点作出贡献。 问:油气田企业如何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用能体系,推动新能源与油气产业深度融合? 答:推动新能源与油气产业深度融合,需要充分发挥油气田企业在用电、用热、传统能源开发、CCUS减碳降碳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围绕发、供、用、储全链条发力,积极探索风光热储多能互补、地下地上统筹开发、增绿降碳一体化协同的综合发展路径,着力形成多能综合互补、“源网荷储”统筹、全产业链协同的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应用场景方面,需要积极探索新能源与地热、余热、CCUS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油田变“热田”“碳田”和“电田”。 问:油气田企业推进地热、余热综合利用,有哪些新思路和新技术? 答:油气田企业地热、余热资源丰富。目前,地热利用以浅层地源热泵冷热联供为主,余热利用以联合站油气集输、掺水伴热等油气生产用能为主。受限于不同应用场景下复杂的用热需求,油气田企业推进地热、余热综合利用,需要在经济有效的前提下,以多能互补为技术路线,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和热负荷,因地制宜制定清洁替代方案。 首先是拓资源、摸家底。依托油气田丰富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根据区域地热地质条件,进一步扩大目标资源范畴,由单一的地热资源延伸到多类型资源协同,精细评价资源潜力。结合油气田开发后期转型发展需要和区域用能需求,以“油田+”“地热+”多类型矿产资源模式延长战略新兴产业链,不断降低企业成本。 其次是统筹技术创新。立足油气田及周边水热型地热资源,坚持油气与地热协同、老井利用与新井钻探结合,建立地热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技术路线,以解决油气生产用热问题。同时,立足技术发展带动效益提升,加快地热钻完井及高效取热关键技术现场应用,以技术提升效率,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目标。 最后是油气田用能与社会供能兼顾。油气田用能重点为生产用能清洁替代,以采出水余热和老井地热资源开发为主,结合风、光等新能源,打造以“地热+其他新能源”为特色的用能模式,提升综合开发效益。社会供能关注区域整体开发,探索地热资源在规模化供暖、制冷、发电、种养殖、干燥等领域的应用,走出一条“油田—热田”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本报记者 王庆辉 采访整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