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党员网格区解决员工“急难愁盼”

2024年08月0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沈志军 杨月娟 孙庆月
16.8K

本报记者 沈志军

通讯员 杨月娟 孙庆月

“今天气温已经36摄氏度了,这样的高温还会持续好几天,为防止人员中暑,中午不能再施工了。”

“明天开始,各班组调整工作时段,避开高温,现场的饮用水、绿豆汤、藿香正气水都要赶紧配齐。”

7月25日下午5点,华东油气分公司油服中心第二作业项目部党支部12名党员在支部书记夏苏疆的带领下,通过视频日例会交流各个党员网格区反馈上来的问题解决措施,并做到“整改方案不过夜”。这12名党员分布在重庆南川页岩气田各井场。

一个党员一个网格区。按照业务相近、方便管理的原则,党支部12名党员都有自己的网格区,与员工群众结对。每天下午5点的碰头会上,党员们有一说一,第一时间回应员工关切。

3月,阳页1井大修,党员陈建军负责的网格区内司钻张超反映,大修作业的井口工具很多,不同规格长短不一,摆放在井场杂乱不一,上井、撤场过程中给吊装作业带来不便。当天的碰头会上,党员们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共同想办法。几天后,由党员刘旭牵头攻关设计的长3.7米、宽2.3米的吊篮式井口工具收集撬,顺利投放到大修现场,既方便工具收纳美化井场环境,又提高了搬迁时效,还降低了空中吊装的安全风险。

4月,党员赵海明在彭页5井跟班施工,在参与班组“过紧日子”大讨论时,听到了班长王志磊的“吐槽”:修井队要集中人手干主业抢劳效,但不直接创效的门岗还是得安排一个人,这个矛盾让王志磊很是纠结。赵海明在当天的党员碰头会上抛出了这个问题,经过大家一番热烈讨论,形成了“变人工门禁为自动门禁”的解决方案。不到半个月时间,两套集施工风险告知、门铃呼叫、进场安全教育语音播报、禁入物品收纳柜、视频监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控制撬,就投放到了小修作业井场。只要来人一摁铃,司钻在井场百米范围内就能一键遥控门禁的开关,实现了减人降本的目标。

近日,通过碰头会上的集体讨论,党支部又帮助带压队解决了一个吊装安全难题。一般一口井带压施工周期为8天,其中4天涉及吊装作业,8根长达30米、总重约1吨的液压管线从吊篮里吊进吊出比较困难。带压司钻马鑫鑫、队长李兴林向网格区党员反映问题,争取到党支部的支持,创新发明了一种液压管线专用吊具。每次吊装,只要将管线接头集中固定到吊具上,吊车司机一人操作,就能将液压管线轻松吊进吊出,降低了液压管线吊装的安全风险。

“整改方案不过夜”,每天的党员碰头会,已成为第二作业项目部党支部解决基层班组和员工“急难愁盼”问题的主渠道。今年上半年,紧盯党员网格区反映上来的操心事、烦心事,党支部已累计办实事16件,及时回应员工关切,真正做到了基层需求“听得到、跟得上”。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