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石油与城市:跨越时空的另类工业景观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译后记
2024年08月0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 欢
16.8K

图为随着江汉油田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江汉油城”——湖北潜江市,展现出油地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宋国梁 摄

近日,《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一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侯丽为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现执教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译者张欢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目前在中国石化报社工作。这是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城市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书中着重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早期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土地和资源利用及城乡分化等问题,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师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与大历史中的个体抉择。双线交织,互为补充。

张 欢

提笔惊觉,与《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这本书结缘已有4年。4年前,我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毕业,进入中国石化报社工作,又在湖北潜江的江汉油田实践锻炼。

初入潜江,油田的景观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和大庆一样,潜江也被分为东城和西城。江汉油田坐落于西城,这里的主路五七大道,得名于1969年发现江汉油田的五七会战。

大道两侧是标准化的城市布局,局机关、住宅、广场、学校、医院、水杉林、二级单位的楼房,勾勒出五七大道两侧的天际线。进入油区,拐进乡路,在农田之间能看到或新或旧的磕头机,慢条斯理地上下点头起伏,从地底采出原油。它们是石油工业最醒目的标志物之一。唯有通往井场的路两旁杂生的芦苇,讲述着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片土地原始的空旷荒芜。

在江汉油田半年时间里,我跑遍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二级单位,爬上过高耸的井架,登上过敦实的大油罐,见过修井机从3000米深的地下抽出长长的管杆,也在除夕采气平台的铁皮房里和守井人一起巡井跨年。

其间,我的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王洪喆老师推荐我阅读了侯丽老师的学术专著《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该书以文字为媒介,让我从2020年的江汉油田进入60多年前的大庆油田,回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最初阶段。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能源命脉,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20世纪初期,受地质理论的局限,各方勘探均未取得实质性成果,我国被视为贫油国,石油资源一度被外国资本垄断。这也意味着当时我国获取能源代价高昂,而且极易被其他国家扼住命脉,抗日战争年代更是牺牲了无数生命,只为了将石油从滇缅公路运进国境线。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不但为国家能源安全增添底气,也成为推动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加速引擎。

但是,建设大油田并非易事。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外部援助陡然归零。在这样的困局中,为了快速发展现代化工业,我们走上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通过大规模劳动投入和群众科学创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匮乏的资源条件下,极短时间内创造出工业奇迹。

今天回看大庆油田工业经验,也是回顾新中国如何自立自强创新走出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有助于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局限,以中国自身经验为主体理解今天丰富的现实可能性。

我们在书中看到,60年代的大庆城市规划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建制化学科范式、符合经济现实的城市规划新模式。他们因地制宜,运用当地群众的生活经验,以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干打垒为基础,创造出实用且节约的科学干打垒住宅区。这种房屋虽然无法提供舒适的现代生活,却能在当时匮乏的物质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证石油人的基本生活。

大庆油田的实践从建设需求和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出发,给出了一套工农业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城市设计方案。高大的钻井机、磕头机与大片的农田和谐共存成为大庆独特的景观,形成了与西方工业城市截然不同的“去城市化的工业化”经验,成为全国工业城市的模板。

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能够把握方向的领导干部、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青年和普通的产业工人紧密结合在一起,深入实际、攻坚克难,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奠定基础。

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较过去呈指数级增长,与此同时,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油气的勘探开发正在向新区块挺进。

石油石化人一次次离开家乡,前往偏远的山区、荒漠,开发新的油气田。现在,地理意义上的江汉油田已超出了潜江这一城市的范畴,重庆涪陵、山东清河、陕西坪北都有江汉油田的油区。涪陵页岩气田是其中规模最大的油气区块。

2012年,涪陵页岩气田首口页岩气井——焦页1HF井钻获20.3万立方米/天的高产工业气流,拉开了中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序幕。

大规模的页岩气勘探开发,让涪陵焦石坝这个往日宁静的深山小镇变得热闹而繁华。气田会战初期,现场管理、钻井、测井、录井、压裂、测试、工器具维修等近8000名工程建设者陆续进驻焦石坝,镇上的人口骤然增加了一倍。他们租住在当地农户家,用乒乓球台作办公桌。

与60年代的石油会战类似,大规模人口涌入尚未开发完全的乡镇,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石油石化人依旧秉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5年建成我国首个百亿立方米产能的页岩气田,连绵不绝的武陵山脉成了石油石化人工作生活的新阵地。

随着气田的开发建设,涪陵的生活设施也在逐步完备,社区、商场、公园也慢慢完善。很多调去重庆涪陵的江汉人都是3个月“上山”、1个月“回家”的工作节奏。与21世纪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不同,石油石化人总是逆向而行。在远离城市的油气区域,石油工业与城镇的发展形成了有益的互补。

我曾在涪陵页岩气田驻站3个月,每周都会跟车进入生产一线。一路上,庞大的山体在车窗框出的景别中无尽绵延,只有通过崎岖的山路才能进入散落在群山中的生产现场。

不同工种的生产特点决定了石油石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钻井队的工作跟着钻机走,往往一个队伍就有五六十人,井打到哪里,队伍就跟到哪里,他们的居住点随着勘探工作的探进而移动。地层情况复杂,每次钻井周期纪录的刷新都来之不易。技术员告诉我,井场上只有有用的技术才是好技术,钻具和泥浆体系都要根据地层特性作出相应的调整,与生产结合紧密。钻井队员分工明确、通力协作,一口井的顺利完钻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采气站的工作相对稳定,通常一个班组十几个人就住在采气平台上,每天固定时间去各井站巡检。有些站点过于偏远,只有两个人驻守在站,每三个月轮一次班。我曾在一个采气平台听了站上所有人的故事。有对夫妻年轻时便在东北的井站上一起守井,从东北到西南,两个人把工作过成日子;有采气人从江汉采油厂临时调过来,心里仍挂记着在潜江的亲人;有人在采气站独当一面,成长为技能大师,把家安在了涪陵。

因此,书中晓华所经历的石油行业工作细节总会令我有种熟悉的既视感。今天的石油工业仍留有60年代的影子,当年发现的油田至今仍为我们贡献着油气产量,当年石油人为石油事业执着打拼孕育出的精神财富——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仍是石油石化行业的灵魂和根基。

从60年代发展而来的能源故事仍然未完待续,而我置身其中,无比荣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