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江汉油田采服中心以群众性创新创效联盟为载体

助力技能人才由“工”成长为“匠”

2024年08月0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夏 梅 刘文锦
16.8K

    本报记者 夏 梅 通讯员 刘文锦

    “感谢联盟的培养,让我成长得这么快。”7月29日,江汉油田采服中心群众性创新创效联盟成员姚齐银告诉记者。姚齐银于去年入职采服中心井下作业部试油133队,成为一名作业工。因为喜欢钻研,他被吸纳进联盟参与科技攻关,并完成了课题“井下作业安全操作系列技术研究应用”。凭借过硬的技能,他现在已成长为133队的技术副队长。

    2022年,江汉油田采服中心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打破专业、部门壁垒,成立群众性创新创效联盟。成立以来,联盟聚焦服务一线解难题,持续搭好技能人才成长阶梯,有效助力中心发现人才、历练人才,促进人才能力提升。该中心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员工由成立前的70余人增长到现在的172人,近百人实现了由“工”到“匠”的转变。

    重培养 建平台

    搭好技能人才成长阶梯

    “我们通过3D建模还原工具装备的工作原理,再用3D打印做出实物。”“液压钳是修井作业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要实现液压钳自动控制,首先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在联盟,既有3D打印新技术,也有接地气的日常操作培训,这些内容深受员工欢迎。

    两年来,联盟开展近100场交流培训,吸引2000余人次参与。“实实在在为技能人才服务,教给他们想学的知识,提升大家的业务能力水平。”联盟带头人、江汉油田首席技师吴继农给出受欢迎的原因。

    联盟持续为技能人才提供成长平台,实施“点单式”送学,通过开展技术课堂、现场生产难题交流会、创新成果研讨会等方式,为一线员工送去创新创效知识,并助力更多有才华的年轻技能人才走向讲台,充分展示自身价值。联盟还组织多专业联合攻关,给技能人才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助力其全面发展。

    “和大家一起攻关,我了解了车工、焊工的知识,以后在搞创新发明时,会考虑工具的结构合不合理、可操作性强不强。”江汉油田技师郑俊才说。

    此外,联盟还发挥高技能人才批量带徒的“能人效应”,向下延伸技能人才培养的触角,提升基层员工操作水平。目前,联盟成员壮大到200多人。在联盟的影响下,1349人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服务油气上产提供了人才支撑。

    重实践 解难题

    当好服务一线智囊团

    “清河经理部刚跟我们说精准校深装置好用,还需要两套,我们连夜做好寄了过去。”虽然辛苦,但吴继农脸上仍充满着笑意。每月,联盟都会到基层一线回访,最怕听到的是一线反馈他们的革新成果不好用,最开心的就是员工说好用。

    在试油抽汲施工时,由于没有成熟的工具或设备来显示抽汲深度、时间这些参数,现场操作人员容易出现误判,存在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个难题,吴继农带着联盟成员一同攻关,研发出精准定深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够准确显示工具下入深度和抽汲次数,还能在工具接近井口时进行声光预警,保障抽汲安全。

    “为一线解决生产难题,能体现我们的价值。”吴继农说。联盟致力于用技术保障生产、用技能服务一线,积极发挥技能特长和专业优势,主动承担一线生产难题攻关任务,做服务一线的智囊团。平日里,联盟会安排成员到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帮助一线解难题的同时,技能人才也得到了锻炼,技能水平快速提升。

    焦页64-103平台供水管线弯道多、落差大,施工难度大。传统输水管线连接施工靠员工拧丝扣,费时耗力。对此,联盟挑选使用过液压钳的技师和具有现场连管施工经验的操作人员组成攻关小组,研制出自行式液压连管机。用机器连接管线,效率提高了50%,员工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重历练 勇创新

    筑好技能人才蓄水池

    “进步很快,他负责的‘研制油管悬挂器液压脱困装置’项目获得了江汉油田2023年优秀QC成果一等奖。”说起入职才两年、已经在创新中崭露头角的徒弟苏裕,郑俊才由衷地高兴。

    苏裕的成长离不开联盟的培养。除了跟着师傅郑俊才熟悉各种作业环境、了解工具的工作原理,他也被鼓励更多地参与创新项目,通过实操历练提升技能水平。

    联盟不仅吸纳了骨干高技能人才,而且致力于在各年龄段、各专业打造人才梯队。成立以来,联盟持续做实技能人才的接续培养工作,以生产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工具、以创效为目标,通过给技能人才压担子、鼓励他们勇创新,筑好技能人才蓄水池。

    多重历练下,联盟的技能人才迈开创新步伐,成为服务油气上产的技术主力军。成员陈杰不仅自己创新,还带领身边人一起搞攻关,多年来累计完成创新创效成果37项,在生产实际运用中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评聘为江汉油田技师;青年技能人才邵晓宇自主攻关防喷器试压接头等项目,今年获得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除此之外,联盟组织精兵强将参与各类技能创新大赛,先后有15人获奖,其中8人在省部级以上大赛中获奖;共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1项,培养的36名技能人才输送到江汉油田各采油气生产单位关键岗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