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我国首台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

2024年07月1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赵春国 李吉建 刘 涛
16.8K

全国劳动模范郑星斋与我国首台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资料图

赵春国 李吉建 刘 涛

虽然时光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但是89岁的郑星斋依然清晰记得,他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成功时的情景。

郑星斋是经纬公司胜利测井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1972年11月,为了更好地服务胜利油田生产实际需要,郑星斋承担了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的研制任务。当时他只有37岁,却已有大庆油田研究院解释计算室、胜利油田地质指挥所解释计算室、胜利测井公司解释攻关组等多个重要岗位的工作经历。

郑星斋能吃苦、肯钻研、重实干,总是不声不响地把每一项任务都做到最好。参加工作第3年,他就被大庆油田评为“红旗标兵”。

最令郑星斋发愁的是,周边都没人见过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是个啥样子,更不知从何做起。那时候资讯不发达,也没有网络,苦思冥想后,他把技术方面的书和资料搬回集体宿舍,将电路图贴在墙上,以床当桌,面壁而坐,彻夜不眠地深入思考如何入手。

为了掌握先进的测井曲线解释方法,他带着同事分批到北京、上海、大庆等地参观取经,收集基础资料。为了搞清一个数据,他们常常坐汽车或火车奔波数百公里。设计中,为准确描绘一条曲线,他们常常要反复讨论三四个小时。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的设计工艺日臻完善。

郑星斋的妻子杨桂茹与他同在一个单位上班。当时,胜利测井公司生产任务紧张,夫妻俩又都是业务骨干,先工作后生活已成习惯,因此家里常常闹“粮荒”“菜荒”,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没少饿肚子。

生活条件艰苦可以克服,但实验仪器不足却容易拖科研攻关的后腿。到了关键的转换仪和计算机联试阶段,当时全油田只有寥寥几台晶体管电子数字计算机,联机实验机会少之又少。有一次,郑星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取到机会,便连续上机两个昼夜。就这样见缝插针反复实验分析,不断修改完善逻辑控制线路,他终于取得了联机实验成功。

1974年春节过后,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研制工作进入最后的资料处理阶段。为节约时间,郑星斋一头扎进实验室,全力以赴攻克研制任务最后的堡垒,杨桂茹只好让孩子每天给父亲送饭。

1974年9月,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咬牙坚持,郑星斋与同事终于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经生产试用和严格检测,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首次实现了测井资料的电子计算机处理与解释,从此测井资料解释由相面解释进入到电子计算机处理阶段。解释曲线被国内同行称为“争气曲线”,填补了我国测井解释领域的一项空白。

以后几年,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越来越多地投入实际应用,不仅替代进口为国家节省了宝贵的外汇,而且在生产中见到了良好的效果。1979年,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被国家科委评为科技发明三等奖,郑星斋个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随着一代代测井人薪火相传刻苦攻关,测井仪器不断迭代升级。如今,首台测井曲线数字转换仪已升级为经纬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MVLog超高温高压仪器。该仪器顺利完成新疆工区征深101井测井施工任务,一次成功率100%,资料合格率100%;创准噶尔盆地最深测井施工纪录,比珠峰高度多出110多米,为超深层高温井施工再添利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