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西南石油工程 创新引领 破“难动”之困2024年07月0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 洪 孙 岩 黄 霞
□李 洪 孙 岩 黄 霞 新场-合兴场地区须二气藏在川西须家河组气藏中勘探程度最高,但由于埋深大、储层特低孔特低渗、产能差异大等问题,储量一直难以有效动用。2021年3月,西南石油工程与西南油气签订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围绕油藏效益最大化,采取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模式,统筹开展提速、提效、提产技术攻关,推动难动用储量高效开发。 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打造“合作样板” “难动用储量效益开发,不仅是技术挑战、成本挑战,更是管理理念的更新,而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开发思路,倒逼我们在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西南石油工程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唐世春介绍,传统勘探开发阶段划分和相关机制已不适应非常规资源开发快速反应、及时调整的需求,特别是地质工程的前期研究成为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 西南石油工程难动用储量合作开发项目部迎难而生,不仅实行项目化管理,而且拥有资源支配、队伍管理、考核分配等经营管理自主权,推动业务从追求工作量向追求价值量转变。 项目部成立后,与西南油气建立起“一统一、五联合”一体化运行机制,即统一组织运行,联合生产例会、联合项目管理、联合技术会诊、联合质量安全监督、联合信息共享,加强提产提效技术攻关,统筹协调油气藏评价、优快钻井、储层改造、地面集输等工作,保障项目高效运行。 西南石油工程还与西南油气、经纬公司合作成立技术支撑团队,成功攻克前期“钻速低、复杂多、周期长”“压不开、加砂难、产量低”等难题,实现了提速提产双突破。其中,新盛101-2井、新盛101-4井、新盛201井等一系列难动用项目实现高效开发,赢得了西南油气的高度认可,为进一步释放难动用区块产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化技术、突破瓶颈,实现“共同奔赴” 受制于砂体厚、地压系数高、气水关系复杂等地质难题,川西须家河组气藏工程作业面临破岩效率低、复杂故障多,储层压不开、加砂难、压裂效果差等诸多挑战。 “必须强化须二气藏钻完井及酸压测试技术攻关,以技术集成助推提速提质提产。”西南石油工程副总经理杜征鸿说。 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技术专家团队围绕“选好层、打快井、打好井、压开缝、铺好砂、提产量”的目标,依托系统优化钻井理念,以地质分析为基础,在施工中强化精益钻井,实施优化井身结构、即打即封、承压挤堵等技术方案,采用旋锤钻具、旋冲螺杆、精细控压等钻井工具工艺,完钻的15口井平均钻井周期比该技术方案实施前缩短47.5%,钻井周期连续3年实现阶梯式提速。 他们还运用高压高产井试采一体化地面控制、体积压裂极限高压防砂堵控制、连续油管高效扫塞及高压高产井二次完井等综合技术措施,压后平均单井日无阻流量达61.1万立方米,最高单井日无阻流量达288万立方米,实现了“少井高产”。 技术团队针对须家河组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可钻性差、钻头使用寿命短等难题,研制出高抗冲击性个性化PDC钻头,在新盛202-1井应用,创工区须家河组直径241.3毫米井眼斜井段单趟进尺最多、机械钻速最快纪录。 项目运行3年来,一只只“气老虎”被降伏,难动用储量累计建成投产项目15个,其中10个获高产,累计产量超9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