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谈2024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卷中《霜降夜》的写作

2024年06月1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周蓬桦
16.8K

周蓬桦

散文《霜降夜》刊登在《中国作家》2024年第4期,并很快被《散文海外版》等刊转载。但能够选入今年全国高考试题,却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事情。

多年来,我从事的是一种纯文学写作,与传统的写作保持谨慎的边界与距离,甚至有意识追求一种小众化的“难度写作”。而全国高考试卷居然选中了这样的散文类型,说明大众对文学的认知品位又前进了一大步,这让一个文学从业者由衷感到欣慰。

十多年前的草原自驾游,因为途中寻找加油站,车子拐进一片茂密的森林,却意外地成就了我与一个小镇的神秘邂逅——眼前的物景令人疑惑,它陈旧的面貌让我想起童年,扶方向盘的手忍不住微微颤抖,我仿佛穿行在梦境之中:低矮的木头屋舍,河边的大风车,清澈喧响的河水,河岸上雪白的羊群,以及大片堆放在路畔散发着清香的松木柴,高高的树枝上的鸟巢和盘旋的乌鸦,蜜蜂的嘤嘤声和池塘边的野花;镇口的一座百年古庙还在,屋檐下的狗叫声雨声般淅沥,混杂着慵懒的织机与纺车声……周围的一切包括空气都是静谧的,时间仿佛是一块凝固的巨石,街上的人们迈着迟缓悠然的步子,面容安详。我的脑海里蹦出一个字:慢。

多年前,米兰·昆德拉曾经在小说《慢》中表述——“慢是幸福的标志”。他还对大地上消失的事物深表惋惜,发出由衷感慨:“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

那一年,我在这个被称作“乌乡”的小镇居住了半月之久,此后又多次光顾,最终选择那里做了自己的生活创作基地。渐渐地,我与乌乡的人们结下不解之缘,了解到许多掌故传说,镇子周围大片的板栗树、桑葚树和各种中草药植物,各种作坊和种植园,还有我的一位拜把子兄弟。通过这位兄弟,我陆续结识了镇上的裁缝、铁匠、木匠、泥瓦匠,巫师、游医、出马仙、算命师、理发师、入殓师,民间歌手、鼓手、唢呐手、老猎手、酿酒师、马贩子、牛贩子、驴贩子,油坊主、豆腐坊主、牧羊女,以及潜伏于草丛野地灌木深处的各种生灵野物……

于是,多年之后,就有了眼前的“乌乡系列”散文,有了《霜降夜》这样一批作品的诞生。在《霜降夜》中,我写了自然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生灵的关系、人在时间里的美德操守等。我想,无论未来的写作如何发展变化,也要让眼睛紧紧盯住人物,盯住人在时代中的坚韧、美善与精神纹路。毫无疑问,乌乡是一个“虚无的实境”,而《霜降夜》寄托了我对生活最素朴的希望和情怀。

(作者来自齐鲁石化)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