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65年前,一张经典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又被收进小学课本。但很少有人知道,照片中依偎在毛主席身边的两个孩子彭淑清和蒋含宇会在多年后结为连理,相互扶持,共同投身于祖国的石油化工事业
“伟人的光芒指引我们的一生”2024年05月1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 曦
张 曦/文 “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 少先队里高大的人, 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 纸面上仿佛听出了声音。 …………” ——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经典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写的诗。 65年前,这张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又被收进小学课本。 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这张照片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毛主席开怀畅笑的形象,那仿佛冲破画面的笑声,为千万人所熟悉。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照片中依偎在毛主席身边的两个孩子,一左一右,一男一女,会在多年后结为连理,并在此后漫长的人生中相互扶持,共同投身于祖国的石油化工事业。 一张能听见笑声的照片 照片中的男孩叫蒋含宇,女孩叫彭淑清,当年他们都是湖南韶山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两人都出生于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冲。 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回到韶山,重返故乡。前一天,蒋含宇和彭淑清被老师叫到大队部,告诉他们有位重要的首长要来学校视察,学校决定由他俩给首长系红领巾和献花。 两个人既激动又紧张,蒋含宇特意准备了一条大号绸布红领巾,反复练习反手系红领巾。彭淑清则四处寻找鲜花,要将最鲜艳的花儿献给首长。 第二天早上,他们远远地看见毛主席打着伞朝学校走来。彭淑清立刻跑到校园花圃采来夹竹桃、月季红扎成两捧花束。 毛主席在大家此起彼伏的欢迎声中缓缓走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蒋含宇和彭淑清走上前,向毛主席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把鲜花献给了他。毛主席亲切地询问他们多大、读几年级,并且教导他们“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好学生”! “毛主席这么平易近人,当时紧张的心情顿时就被幸福取代了。”虽然已经时隔65年,但回忆起当时那一刻,蒋含宇老人依然很激动。 当年他熟练地为毛主席系好红领巾,毛主席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问他:“你的红领巾送给我啦?” 蒋含宇回答道:“送给您老人家了!” 毛主席又说:“那我就把红领巾戴到北京去,我现在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话里带着浓浓的乡音,十分风趣,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就在这一瞬间,著名摄影家侯波按下快门,留下了这个珍贵的瞬间。 照片为媒,有情人永结同心 蒋含宇和彭淑清拿到与毛主席的合影后,郑重地在照片下方写上:“幸福的会见,巨大的鼓舞。” 65年来,他们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这张珍贵的照片。 高考结束后,蒋含宇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彭淑清考上了北京石油学院炼油机械系。老乡的身份、照片的情缘、共同的理想,让两颗在异乡奋斗的心越靠越近。 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两个人相恋了。 1968年,蒋含宇和彭淑清双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工作。蒋含宇先在农村劳动锻炼了一段时间,后被调往凌源县教育局任干事;彭淑清被分配到锦西石油五厂,成为一名石油技术工人。 虽然在同一个省,可两个人的工作地点相距200多公里。路途遥远,他们只能靠书信来往,从毕业到结婚,两年半的时间,他们只见过3次面。 “结婚时,别说婚房了,就连一张床都没有。一个柳条包和几箱书就是所有的家当。1971年1月,淑清从锦西到我单位,还是利用一位老乡回家探亲的机会,借了他家作婚房。淑清惦记着厂里的工作,没待几天就回锦西葫芦岛了。”蒋含宇说,虽然当时条件简陋、物质贫乏,但内心却十分幸福。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1970年5月,湖北省荆门炼油厂筹建,需要从全国各地抽调技术力量。1971年9月,彭淑清不顾自己怀有几个月的身孕,毅然报名,来到会战指挥部16团,也就是后来的荆门炼油厂(现荆门石化)。 当时正处于建厂初期,周围一片荒野,没有厂房、没有宿舍,道路也比较差,住的都是自己搭建的芦席棚。由于路上奔波,孩子提前1个多月早产,出生时不到4斤。厂里考虑到彭淑清的情况,丈夫不在身边,一个人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工作,就劝她回老家休完产假再来。可是她却坚定地说:“我是来参加会战的,不是来搞特殊的。” 1972年4月,蒋含宇从辽宁调到荆门,组织上考虑到他的专业,安排他在教育科工作。当时从全国各地来支援建设的工作人员,都面临着孩子读书难的问题。蒋含宇和同事一起多方调查、组织力量,先后办起了小学、初中、技校和党校。解决了孩子教育问题,才能让工作人员安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那是一段既艰苦又难忘的峥嵘岁月。面对着艰苦条件,蒋含宇和彭淑清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国家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 1980年,江西九江炼油厂(现九江石化)建成后缺少技术力量,上级决定抽调一批技术人员去支援建设。蒋含宇和彭淑清主动报名,再一次投入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中。 随后的岁月里,蒋含宇先后在九江石化总厂担任教育科干事、副科长,教育中心主任,1992年调任九江石化宣传部,几年后当选为九江石化党委委员兼任组织部部长,2000年,被调到江西石油任党委副书记,后退休。彭淑清作为九江石化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多年来潜心钻研,除完成该厂设备设计、改造等大量工作外,还培养了多名技术人才。 “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我们将这一份荣耀当成前进的动力,伟人的光芒指引我们的一生。我们坚守一条原则: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定不能给毛主席丢脸,不能给韶山人民抹黑。”这是蒋含宇夫妇一生遵循的准则。 努力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 蒋含宇和彭淑清退休后,忙着收集整理红色藏品,为社区写楹联,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活动……日子被充填得很满,很充实。 两位老人保持着老一辈石油石化人的红色底蕴,努力做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和弘扬者。他们收集整理江西石油20名参加过革命的老同志回忆录,编撰书籍《怒放的生命》;收集整理江西石油成立初期20余名老同志回忆录,编撰书籍《火红的岁月》。这些书籍成为江西石油珍贵的历史档案。 2019年,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蒋含宇、彭淑清夫妇向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捐赠了《长征25000里》等书籍,用于纪念展出。 “收藏既是拥有,也是责任。我要把拥有和研究、展示结合起来。”蒋含宇说。曾有人专程登门高价求购他的藏品,但蒋含宇从未有偿出让过,他坚定地表示,等藏品更丰厚时,将会把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 夫妻俩还在全国多地举办红色文化收藏展20余次,为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做宣传、讲座200余场,为全国10多所大中小学、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捐赠图书、文献2000余册。 20年来,他们为企业员工、大学生、社区党员群众宣讲近百次,极大地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他们还利用重大节日,组织青少年和退休人员、关工委成员瞻仰革命遗址,举办座谈会,组织竞赛,开办员工课堂、红色文化展览…… 在蒋含宇和彭淑清心里,一直有笑声在回荡。 那笑声来自1959年6月阳光明媚的一天,带着金色的光辉,照亮了他们此后的岁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