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打造“全周期一体化”技术服务“新名片”

2024年05月0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 鹏 郭万江 董 敏
16.8K

□王 鹏  郭万江 董 敏

今年一季度,由经纬公司中原测控公司承担的文23储气库20余口井产气剖面测井成果资料,先后顺利通过中原储气库有限公司验收。

中原测控公司将“测录定”特色技术贯穿储气库设计、建设、运行各个阶段,形成“全周期一体化”服务模式,先后收到甲方书面表扬信8封。

助力储气库建设提速“增气”

“‘全周期一体化’服务高效增强注采效果,为中原储气库群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该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李红欣介绍。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群,中原储气库群在我国天然气冬季调峰、安全保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原测控公司全体员工都知道增强注采效果的重要意义。

长年耕耘在东濮凹陷的中原测控公司对这儿的地质情况十分熟悉,技术人员将历年资料与最新数据结合,为储气库建设决策“出点子、开良方”。新井钻探中,现场“测录定导”施工人员一体化运行,细致刻画储层模型,全程跟踪导向,实现单井钻遇储层最大化效果。生产建设中,“注/产气剖面测井”等技术助力科研人员精准确定地下主力层位,科学分析储层动用情况,做好库容设计、产层确定、注采吞吐量、开发调整等动态分析,全面提高注采生产效率。后期运行中,“枯竭砂岩储气库动态监测解释”技术可精细评价储气库注采能力,应用60余井次成效显著,为制定日常生产管理措施提供全面可靠依据,保障了储气库科学、安全和平稳运行。

特色技术服务屡创佳绩

“我们狠抓质量管理,在文23储气库首口注采水平井文23储12-平2井施工中,创中原油区射孔跨度最大等4项纪录。”李红欣说,精细施工为特色技术服务新名片再添一抹亮色。

针对储气库丛式井砂层组多、工作气量大、压力高等特点,技术人员攻关形成了气层精准识别及品质分级、大直径厚壁套管厚盐层固井质量评价、丛式井三维绕障等10项核心配套技术,完善了“全周期一体化”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现场应用并屡创佳绩。

其中,“多臂井径+电磁探伤”三维成像组合测井技术探明油套管损坏情况,提升作业质效;CCFET(套损-固井诊断-储层评价综合测径仪)测井技术在气漏气窜识别、固井水泥充填率评价等方面优势明显,在文96储气库现场应用多井次,精准找出泄漏点位置,帮助甲方顺利堵漏。

2023年,文23储气库26口新井测录定工程均被评为一类优等,助力机械钻速提高15%。

形成新的创效“增长极”

在助力储气库群提质增效的同时,中原测控公司持续加大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转化应用力度,单井产值不断提高,成为公司新的科技创效“增长极”。

其中,“‘慧聚’录井”“X射线元素”“激光共聚焦”等技术有力提高储层钻遇率;“全新大内径无磁钻铤+MWD(随钻测量)仪器”定向技术满足了储气库非标井眼施工需要;多级脉冲复合、无枪身和小直径过油管射孔技术成为储气库后续稳定注采的首选改造工艺,一年来已应用40余口井,达到了射孔完即生产的目的,实现储层有效保护。

“我们将结合储气库生产需要,进一步加大光纤测井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建设技术服务能力。”该公司经理郭云峰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