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石化产业实现“双碳”目标
面临的形势

2024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氢能公交车在广西南宁石油新阳综合加能站加油。

“双碳”目标下,交通领域替代能源快速发展。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2年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28%,提前3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据预测,2030年前我国将经历燃油车保有量达峰、电动车与燃油车平价阶段,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达50%,开启电动交通时代。电动革命对石化产业的冲击巨大,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稳步提升,成品油被替代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25年被替代比例达23%,2030年将达30%。

化工品需求增长带来能耗增加。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未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人均GDP提升、新业态新经济兴起,化工产品需求仍将持续增长。根据相关预测,2025年我国乙烯、对二甲苯(PX)产能将分别达到2020年的1.8倍和2.1倍;人均乙烯当量消费峰值预计在2035~2040年出现,约为当前的两倍;人均纤维消费量峰值预计在2035年前后出现,约为当前的1.5倍。此外,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凸显和新能源汽车等新行业发展,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产业将成为石化产业发展和转型的主要驱动力,石化产业链将向高端化、精细化、专用化等方向延伸,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根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化工新材料产品年均增长率为6%~8%、高端塑料产品年均增长率约为8%。由于化工品生产能耗普遍较高,化工产能增加和高端化、精细化等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增加石化产业能耗总量,亟须通过用能结构电气化、供能结构清洁化等路径推动能耗与碳排放脱钩。

氢能将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的二次能源,有高能量密度、可存储且无碳的特征,还能与多种能源耦合,为消除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储能手段。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氢能是最佳的碳中和能源载体。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确定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也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世界能源理事会按氢气来源将氢气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类。灰氢由化石能源制氢获得,蓝氢由灰氢配套CCS(碳捕集与封存)获得,绿氢由可再生能源制氢获得。在碳中和推进过程中,绿氢随着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和规模化应用,将逐步具备经济性,作为零碳能源的重要性将逐步显现。据预测,绿氢产业目前尚处于市场导入期,以建设示范项目为主;2030年氢能产值将达万亿元,加氢站绿氢供氢比例有望增至10%;2050年后,灰氢基本退出氢能消费市场;2060年绿氢在氢能供应中占比预计在75%~80%。

“双碳”政策推动石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政策持续影响石化产业。随着《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两个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总体部署和阶段性目标已明确,“1+N”的政策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对石化产业围绕总量控制和产能提质也相继提出了明确要求。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