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回顾2023

需求不旺,合纤合原产业承压前行

2024年03月1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2023年,虽需求反弹不及预期,但受中国龙头聚酯企业扩能拉动,全球合纤产能达11939万吨/年,比上年增长5.9%,我国合纤产能7310万吨/年,比上年增长7.3%,产能增速较上年明显提升。2023年全球主要合原产能18742万吨/年,比上年增长8.5%,我国合原产能11707万吨/年,比上年增长11%。2023年我国新增合纤合原产能均占全球新增产能九成以上,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我国合纤行业进入发展相对平缓的成熟阶段。我国将持续保持产业链优势,全球化纤产业供需格局也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处于动态平衡,但高端化、智能化、低碳绿色化转型仍将是产业发展必由之路。

发展方式转向可循环和可持续

低碳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趋势,工艺技术创新、数字赋能等不断进步,各国合纤产业分工明确,在供应链、碳中和等方面开展合作,由于供应链结构复杂性及相互关联性,国际合作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欧盟的首要任务。欧洲纤维行业一直在通过创新、转型和改革来积极应对。循环经济将会导致生活方式转变并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日本纺织业为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纺织供应链内积极采取行动,建立可追溯系统,分享信息并就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联合行动、协调各种政策法规及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泰国化纤工业在高端汽车、航空航天、健康卫生、安全纺织品和体育用品等高性能材料应用领域进步显著。

高性能纤维国产化加速

高性能纤维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且与军工国防等机密领域联系密切,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严格的技术保密与封锁。此前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的几家大公司手中。随着上海石化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线,国产大丝束有望逐步迎来大规模应用。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共达到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近年我国碳纤维需求量一直维持稳步上升趋势,应用领域广泛,受益于下游风电叶片、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市场的发展,碳纤维需求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碳纤维行业正处于爆发增长期,未来市场需求增速预计保持在17%左右,随着诸多资本的进入及技术不断得到突破,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

纺织服装内销回暖向好

2023年我国合原消费有所恢复。合纤总消费5783万吨,比上年增长4.3%,拉动合原表观需求比上年增长14.8%,至8993万吨;增长动能来自下游涤纶长丝、短纤及瓶片出口韧性、消费分层催化新生需求,以及疫情改善预期下终端织造订单回暖等方面。

纺织工业面临“双重挤压”

受外需低迷影响,2023年以来纺织行业生产形势略有波动,但降幅逐渐收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纺织业、化纤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4%和84.3%,均高于同期全国工业产能利用水平,其中化纤业产能利用率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023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减少1.2%,降幅较2022年收窄0.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工业增加值降幅收窄至-0.6%,较2022年提高2.1个百分点;化纤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于一季度由负转正后持续加快,全年增长9.6%,较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正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双重挤压”。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和品牌渠道方面优势明显,在高端装备、高性能纤维、智能纺织品服装等领域的制造能力持续增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实施将降低有关国家贸易成本,印度、越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纺织业呈明显上升趋势。东南亚、南亚各国基建日臻完善,促进纺织供应链投产地走向多元化,不仅打开产能空间上限,释放区域生产力潜能,而且有助于分散供应链过于集中的风险。目前正从“来料加工”向“东南亚制造”发展进阶,上半程转移为低廉要素成本驱动的简单规模复制,下半程转移为资本、技术驱动的高质量补链升级。

出口压力与韧性并存

受海外需求收缩、贸易环境风险高位等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压力明显加大。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2936.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1%。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额134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3%;服装出口额1591.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7.8%。四大类商品中,纱线和面料出口额分别下降8.6%和8.5%;家用纺织品和针梭织服装出口额分别下降0.4%和7.9%。受欧美需求下降的传导影响,我国对东南亚、南亚等市场出口动能减弱。

从主要区域市场来看,2023年,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纺织服装1591.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4.1%,低于我国整体出口降幅,“一带一路”市场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比重提升至54.2%。中亚、中东、东南亚、非洲成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2023年,我国对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新加坡、伊拉克、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出口保持增长,其中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出口增幅超过50%。

内需市场企稳回升

终端市场纺织行业内销市场活力持续显现,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9%,增速较2022年大幅回升19.4个百分点,整体零售规模超过疫情前水平。中秋、国庆、春节假日期间,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得到了较好释放。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8%,增速较2022年同期增长7.3个百分点。但从网上零售额累计增长来看,2023年8月以来,穿类、用类商品零售额增速放缓,吃类商品零售额增速提升。

2023年,国内纤维行业总体开工负荷基本维持在高位。以直纺涤纶长丝为例,二季度平均负荷约84%、三季度平均负荷约90%;10月进入传统旺季,下游需求尚可,平均负荷在90%。

合原供应过剩格局激化

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美联储控通胀决心和加息次数超年初预期,国际油价呈现震荡下行走势,合原产品均价持续下降。因供应过剩加剧,丙烯腈价格下降18%、乙二醇下降12%、CPL下降12%,下降幅度较大;PX(对二甲苯)下降1%、PTA下降5%、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切片减少5%,下降幅度较小。

由于原料价格相对坚挺,2023年AN、PTA价差毛利普遍弱于上年;聚酯价差较上年提高,PX毛利增长明显。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